初學佛者應該先讀阿含經,對嗎?感恩?

5/15/2018
楞严经
...
網友提問:初學佛者應該先讀阿含經,對嗎?感恩?

法嘉宗智 回答

佛告富樓那彌多羅尼子:“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富樓那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於大林中,在一樹下為諸新學比丘説法。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富樓那!先當入定,觀此人心,然後説法。無以穢食置於寶器,當知是比丘心之所念,無以琉璃同彼水精。汝不能知眾生根源,無得發起以小乘法。彼自無瘡,勿傷之也;欲行大道,莫示小徑;無以大海,內於牛跡;無以日光,等彼螢火。富樓那!此比丘久發大乘心,中忘此意,如何以小乘法而教導之?我觀小乘智慧微淺,猶如盲人,不能分別一切眾生根之利鈍。’時維摩詰即入三昧,令此比丘自識宿命,曾於五百佛所植眾德本,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時豁然,還得本心。於是諸比丘稽首禮維摩詰足。時維摩詰因為説法,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復退轉。我念聲聞不觀人根,不應説法,是故不任詣彼問疾。”


大正藏第 14 冊 No. 0475 維摩詰所説經


多完美的案例!





算了。不偷懶了。



富樓那説法的障礙

「佛告富樓那彌多羅尼子:汝行詣維摩詰問疾。富樓那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
富樓那是佛的高足,很多經典中都出現過,尤其是在《楞嚴經》中,問了佛一個我們大家要問的問題,這個我們在開頭已經講過了。在這裏,富樓那也推辭,不敢去探維摩居士的病。

「所以者何?憶念我昔,於大林中,在一樹下,為諸新學比丘説法。」
富樓那是佛弟子中,原來修習小乘聲聞法的,而且差不多已經是個領袖人物了。新學出家的比丘,很多都受他的教育,比方説是大學一年級必修科目的講師。

「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富樓那!先當入定觀此人心,然後説法,無以穢食置於寶器。」
我們學佛的人,尤其出家的,都想自度度人,如果你自己還沒有證得菩提,拿什麼來度人?度人要講師道,佛祖是人天之師。韓愈寫的一篇〈師説〉,並不算是師道,講中國文化的師道要看《禮記》中的〈學記〉。師道分兩種,第一是人師,以道德品性為人表率:第二是經師,講學理的,講四書五經傳達學問。做經師容易,能做經師又兼人師的,歷代以來就非常少了。有同學送一對瓶子給我,刻上「經師人師」四個字,我都不敢當,恭維太過了。中國文化中的「經師人師」,與佛教中的「人天之師」的境界差不多,要這樣的人,才有資格做佛法的法師,才可以教化服人,才可以度人。度人不只是説讓人信了佛教、肯跪下磕頭、或是肯吃素了;那是教育方法之一,沒有錯,但不徹底。要讓人證得菩提,明心見性了,才算是徹底度人。退一步説,就算沒有讓人大徹大悟,至少要能夠讓人曉得修學菩提的正知正見,才能算是度了人。
在密宗得了金剛阿闍梨戒的人能説法,起碼要有他心通與宿命通的本事;用現在的觀念説,是要瞭解聽法眾人的心理、程度、性向,才能知道用哪一種教育方法比較恰當,才能夠因材施教。
佛在世時,經常跟從他的弟子有一千多人,以印度當時人口比例來看,可説是聲勢浩大。但由他親自剃度的弟子不多,多數是由弟子代他剃度的。有兩個比丘是目犍連的弟子,一個修的是數息觀,另一個修白骨觀,目犍連問舍利弗,為什麼兩比丘修法總是不能進步。舍利弗問清楚這兩個比丘沒出家之前的職業,一個是銀匠,修白骨觀,另一個是漂布的,修數息觀。舍利弗就要他二人調轉過來,因為漂布的習慣看着白布在水裏,修白骨觀就容易;而銀匠習慣作細緻的活兒,修數息觀更適合。換過方法之後,這兩個比丘修了三天就得阿羅漢果。舍利弗就是能夠「先當入定觀此人心,然後説法」,能夠觀察學生的根基而施教。
富樓那當時正在為新學比丘説法,注意這裏是用説法而不是講經。講經是在佛過世之後,將佛説法的記錄彙集成經典,後人根據這些記錄冊講學才叫講經。但禪宗叢林制度下只有説法堂,沒有講經堂,因為大和尚就代表了現身佛,而且大和尚説法時是不帶書本的。
富樓那説法時被維摩居士呵斥,因為富樓那沒有觀察新學比丘們的心理就説法。像是把又髒又爛的食物放進寶貴的器皿中,簡直是糟蹋人家。

「當知是比丘心之所念,無以瑠璃同彼水精;汝不能知眾生根源,無得發起以小乘法;彼自無瘡,勿傷之也。」
維摩居士罵富樓那不瞭解比丘心中所想的,不要把玻璃混作水晶。因為你不知道眾生的三世因果,前世有什麼樣的修行成就,人家是大乘根器,你教些小乘佛法;人家身上本來沒有瘡的,你不要去挖他的肉。
禪宗有位祖師開悟之後説:「我眼本明,因師故瞎」,罵他從前的老師指導無方,把他本來清明的法眼給弄瞎了。孟子説:「人之患在好為人師」,無論世間法或佛法都一樣,我們大家要警惕。

「欲行大道,莫示小徑,無以大海內於牛跡,無以日光等彼螢火。」
對於要走大路的人,不要指引他走小徑,牛踏過的蹄印是容不下大海的,不要把太陽光和螢火蟲相比。這段話是強調要先認識學生的根器,對小乘根器的人無法勉強教以大乘法,會害了他,反之亦然。所以你看,佛在説《法華經》的時候,有五千位追隨佛很久的比丘,認為佛説錯了,竟然當場退席,走了。這就是告訴我們教育之難,眾生根器不同,程度不同是很大的問題。

「富樓那!此比丘人發大乘心,中忘此意,如何以小乘法而教導之?我觀小乘智慧微淺,猶如盲人,不能分別一切眾生根之利鈍。」
維摩居士告訴富樓那,在場的這一位新學比丘過去生是修大乘道的。因為菩薩都有隔陰之迷,中間轉生幾次把大乘道給忘了,但是那大乘道的天性還在,怎麼能用小乘道來教他?小乘根器的人像是盲人,不能看清楚眾生的根性。

「時維摩詰即入三昧,令此比丘自識宿命,曾於五百佛所殖眾德本,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實時豁然,還得本心。」
維摩居士就以身教示範,他當時進入定境,引起了那位新學比丘的宿命通,明白自己過去多生累世走的是大乘路線,親近供養過五百尊佛,所發的大乘願也都迴向眾生。這比丘為此當場開悟,明心見性。此地只提「曾於五百佛所」,而不説五百以上,就是點出這位比丘是小菩薩的果位,得宿命通只能知過去的五百生,今後五百生就不知了。若是大菩薩的神通境界,就連五百生之前的生生世世都能知道。

「於是諸比丘,稽首禮維摩詰足。時維摩詰因為説法,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復退轉。我念聲聞不觀人根,不應説法,是故不任詣彼問疾。」
當時在場的新學比丘,就同維摩居士頂禮。注意!根據小乘比丘戒,比丘是不可以對居士頂禮的。但是大乘比丘戒就沒有這樣的禁例,對善知識頂禮並不分出家在家的。因為維摩居士的説法,使得這些比丘進入了大乘菩薩不退轉地的果位。富樓那因此非常慚愧,簡直無地自容,所以現在也不敢去探視維摩居士。
我們曉得佛的這些大弟子,每一位都是有佛法的專長的。為什麼碰到維摩居士這位大乘菩薩就都沒用了呢?因為他們雖然專,但是不圓融不圓通,所以沒用,這也是小乘與大乘的區別。後世禪宗講求頓悟,受《維摩詰經》影響之大,是無與倫比的。


南公 《維摩詰的花雨滿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