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起心動念無不是罪,那父母對子女的關心,子女對父母的孝順也是?
7/20/2018
出家

法嘉宗智 回答
佛法裏所説的善、惡、罪,區別於凡夫的道德判斷。
佛法的目的是解脱、見性、覺悟、究竟涅槃……
那麼,讓人離迷向覺的,就是善的。和道德無關。黑打惡罵,各種刻薄惡毒,都是方便示現,霹靂手段。
反之,讓人離覺向迷的,沉溺五欲的,耽著五藴的,增長顛倒妄想的,就是惡。對應的這些行為,就是罪。
爹媽的親情,兒女的孝順,
如果是出於人的感情,出於人的意識,妄想,讓人沉溺於輪迴而不解脱,增長各種顛倒和執着,那麼就是惡,也是罪。
曾經我給弟子講過一個例子,一家人,其樂融融,其實無非是高速公路上並行的幾輛車。過了收費站,各自該去哪兒去哪兒,該幹嘛幹嘛。
而如果是悟入緣生法的覺悟者,他有孩子,他為人子女,盡職盡責,盡孝盡心。他自己很清楚是因緣和合,是緣起示現,自己不落入各種無明和禪定之外,面對一切親眷親屬能夠做到外離相和內不亂,安住在緣生法和無生法裏巋然不動。親情眷屬不僅沒有讓他迷誤在妄想裏,反而更堅定四智三身。那麼就不是惡,更不是罪。
所以,判定一件事在佛法裏是善是惡,不是從行為來講,而是這麼做的發心。
二祖流連於風月中,留下一語驚醒世人——我自調心與汝何干。
當年宣化上人要出家,老母親説,我在的日子不許出家。
好!那我等着。老夫人前腳走,後腳出家了。在家的日子,盡孝道。
南公為人夫為人父,每次和兒子打電話的時候都要詢問,打坐了沒有?你要堅持打坐。
既然現居士身,就要盡在家人的責任。
但是他們可曾被凡情俗事所擾?
關心也好孝順也罷,不是定義這個行為本身善惡,而是看你用什麼樣的心行去做。
心行不同,業力不同,果報不同,覺迷不同……
祝願盡虛空遍法界一切有情眾生,早日離苦得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