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佛教認為:一切情緒都是痛苦的,沒有純然愉悦的情緒。有研究的能不能跟我聊聊?

如題
法嘉宗智 回答
為什麼佛教認為:一切情緒都是痛苦的,沒有純然愉悦的情緒。有研究的能不能跟我聊聊?
一、 佛教對於世界的認知。
佛教對於世界組成的認知,不管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都不違背一個根本的法則:
爾時世尊説是偈言:
“諸法因緣生, 我説是因緣,
因緣盡故滅, 我作如是説。
“善男子!如是偈義名佛法身,汝當書寫置彼塔內。何以故?一切因緣及所生法,性空寂故,是故我説名為法身。若有眾生解了如是因緣之義,當知是人即為見佛。”
大正藏第 16 冊 No. 0699 佛説造塔功德經
也就是説。一切都是因緣來的,並且是隨着因緣的聚散而生起,並且壞滅的。
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的六種器官配合着六種功能,所達到的色聲香味觸法的六種境界,都是因緣所生的,都是生滅的。
所謂的生滅,就是凡是能生起的東西,必然會壞滅。因為是緣分的和合註定它的生起,也必然由於緣分的離散導致壞滅。
這裏包括一切有形有相的物質世界、器世界,也包括無形無相的意識世界。
每個人的出生是因緣註定的,相貌、脾氣、聲音、性格、是因緣註定的,以至於,每分每秒每個剎那的每個念頭,也都是因緣註定的——所謂諸法因緣生。
那麼既然是因緣所註定的,就不受人的意志和意識為轉移。在人們覺得我想怎樣就能怎樣的時候,其實都是因緣註定,並沒有一個真實的我在主宰什麼,反而是我們自認為是自己的這個身體和意識無時無刻地不被因緣所註定。
既然如此,那麼一切都是不可控的,對於這個“我”來説,一切都是沒法做主的,不自主的。
凡夫無時無刻地執着於這個我,以及一切我的所見所想所感受。執着於一切自己可以感知和所思所想的境界。因緣註定這件事要生,要滅,凡夫做不到隨着因緣由它生滅,而是無盡的攀緣心、執著心、得失心……為什麼要生啊?好煩啊!怎麼就滅了啊!不開心啊!
這正是苦的本質——攀緣,不自主。
所謂的愉悦,是不能自控地,執着於一件事情一個色相之後的情緒的高漲;所謂的悲傷,亦如是,依然是不可控地攀緣後的情緒低落。
一個人,可以很輕鬆地坐在那裏一動不動,但是又有幾個人,可以讓自己的大腦一動不動?
因為自己的情緒完全依賴於外境的生滅,所以佛教不認為有“純然愉悦”的情緒,因為一切都不能自主,都不可控。沒有任何一個凡夫可以控制自己該想什麼,不該想什麼——因為沒有任何一個念頭是經過允許才跑出來的。
由此,諸漏皆苦,對於凡夫來説,諸漏皆苦。
二、 佛教對於覺悟的認知
那麼佛法的修行,就是修不攀緣,不著相。學會控制自己的起心動念,學會控制自己的行住坐卧。
只想應該想的,不做不該做的。饒益一切有情,自覺覺他。
當自己的心念,意識,不跟着外緣隨波逐流的時候,不被外境所左右控制的時候,身邊一切色法心法都是生滅,而通過禪定智慧證得了那個不生不滅的東西的時候……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涼風冬有雪。
若無閒事掛心頭,
便是人間好時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