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舍的本質是什麼?
10/17/2017

佛教的説法種,施捨或者説,舍的本質是什麼?是把財物獻給寺院?還是留給社會?和聖經中説的“富人上天堂,比駱駝穿過針眼還難”有什麼區別?
法嘉宗智 回答
標準答案就在經書裏。就不抄,非得自己纂……何苦來的……
文殊菩薩問維摩詰,啥是舍咧,維摩詰如是説:
“何謂為舍?”
答曰:“所作福祐,無所悕望。”
維摩詰是何許人呢?文殊菩薩如是説: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彼上人者,難為酬對。深達實相,善説法要,辯才無滯,智慧無礙;一切菩薩法式悉知,諸佛秘藏無不得入;降伏眾魔,遊戲神通,其慧方便,皆已得度。雖然,當承佛聖旨,詣彼問疾。”
那舍來捨去的到底對不對呢?維摩詰又説:
又言是疾,何所因起?菩薩病者,以大悲起。
回到原題。非得問舍的本質是什麼?
對於菩薩,舍的本質就是沒的可舍,有舍即不捨……
對於凡夫,舍來捨去,都是不捨一個“舍”……
答一題送一題,那怎麼能真舍呢?維摩詰又説了
“文殊師利!有疾菩薩應如是調伏其心,不住其中,亦復不住不調伏心。所以者何?若住不調伏心,是愚人法;若住調伏心,是聲聞法。是故菩薩不當住於調伏、不調伏心,離此二法,是菩薩行。在於生死,不為污行;住於涅槃,不永滅度,是菩薩行;非凡夫行,非賢聖行,是菩薩行;非垢行,非淨行,是菩薩行;雖過魔行,而現降眾魔,是菩薩行;求一切智,無非時求,是菩薩行;雖觀諸法不生,而不入正位,是菩薩行;雖觀十二緣起,而入諸邪見,是菩薩行;雖攝一切眾生,而不愛着,是菩薩行;雖樂遠離,而不依身心盡,是菩薩行;雖行三界,而不壞法性,是菩薩行;雖行於空,而植眾德本,是菩薩行;雖行無相,而度眾生,是菩薩行;雖行無作,而現受身,是菩薩行;雖行無起,而起一切善行,是菩薩行;雖行六波羅蜜,而遍知眾生心、心數法,是菩薩行;雖行六通,而不盡漏,是菩薩行;雖行四無量心,而不貪着生於梵世,是菩薩行;雖行禪定解脱三昧,而不隨禪生,是菩薩行;雖行四念處,而不永離身受心法,是菩薩行;雖行四正勤,而不捨身心精進,是菩薩行;雖行四如意足,而得自在神通,是菩薩行;雖行五根,而分別眾生諸根利鈍,是菩薩行;雖行五力,而樂求佛十力,是菩薩行;雖行七覺分,而分別佛之智慧,是菩薩行;雖行八聖道,而樂行無量佛道,是菩薩行;雖行止觀助道之法,而不畢竟墮於寂滅,是菩薩行;雖行諸法不生不滅,而以相好莊嚴其身,是菩薩行;雖現聲聞、闢支佛威儀,而不捨佛法,是菩薩行;雖隨諸法究竟淨相,而隨所應為現其身,是菩薩行;雖觀諸佛國土永寂如空,而現種種清淨佛土,是菩薩行;雖得佛道轉於法輪,入於涅槃,而不舍於菩薩之道,是菩薩行。”
別特麼扯淡了,誰聽得懂啊……
網友上傳配圖
法嘉和他的朋友们

问:所作福祐,无所悕望。我到是想知道这和一阐提的心态有什么区别?
答:好啊。我追问一个,啥叫一阐提啊?


问:我理解:無有眾生愛樂於苦,凡有所作悉求安樂。一阐提不追求现在、未来的安乐
答:佛说,现在未来心不可得。要是这么理解,一阐提就是大菩萨呗……


问:無有眾生愛樂於苦,凡有所作悉求安樂,乃至菩薩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為自他皆得樂故。所以,一阐提不是菩萨。菩萨是有目的的。一阐提的问题在于,他不追求善法。这个是我理解的一阐提。当然,原文的意思是极难成佛,但是为什么极难?是不是因为不追求善法?没有善法欲?这个我是真不懂
答:凡夫的乐,真不是菩萨的乐。不能站在人类认知的角度去理解所谓的菩萨的乐是什么,更别揣度菩萨乐完了以后会如何。


问:这句话出自《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原话:善男子!若有敬順如來語者,於此一法[02]常當憶念。何以故?無有眾生愛樂於苦,凡有所作悉求安樂,乃至菩薩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為自他皆得樂故。善男子!以如是義我說此言,非己所安不加於物,如是一法是諸菩薩應常護持。所以,这也不是凡夫的乐啊?
答:您看经题。都说离文字了,您咋还揪着文字往里钻呢……

答:凡有所作悉求安乐,乃至菩萨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为自他皆得乐故。这里面,悉求安乐的乐,和自他皆得乐的乐,真不是一个乐啊。一个是生灭的凡夫乐,一个是无生的涅槃乐。


问:看得不太明白,所谓舍就是不住相?那么我是不是混淆了舍和布施的概念?布施是不是也算一种舍?
答:慈悲喜舍的舍是菩萨境界,凡夫的布施是凡夫境界。广义地来说,菩萨的境界更高;狭义地讲,压根就两码事。不见本性就谈不上慈悲喜舍。说到底,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罢了。


问:看不惯你们打禅机,有这功夫多实修,实修功夫到了,自然缘成,该懂得都懂了扯这个干吗
答:您要是没懂,应该去实修;您要是懂了,应该没有看不惯的……您说您何苦,这是打谁的脸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