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當如何理解佛教的清淨觀?
6/19/2017

這個問題起因於日常見到一些師兄的不如法行為。不僅不合佛陀的教導,有些行為從比較寬泛的世俗角度來説,也是不正確的。有的老師教導説:遇上這種情況,如果有能力,就盡力去幫助他們。畢竟眾生都是為愚痴所困。如果沒有這個能力,那就遠離。
但有的人提出:這樣的做法也是不對的。應該觀清淨心。你之所以看到對方的言行不如法,是因為你自己的心不夠清淨。所以看到不清淨的行為,就多多懺悔自己。
可第二種説法就有個問題,按照這個邏輯,要求別人清淨觀的人,不也應該看到對方是正確的嗎?從他的角度來説,看到別人不是清淨觀,就已經不清淨了。這種觀點是不是本身就有邏輯問題。本身就是錯誤的呢?或者説,清淨觀本身有一定的條件才可以,而不是任何人都可以用這個標準去要求的?
請師兄幫助解惑。謝謝!
法嘉宗智 回答
一,
但有的人提出:這樣的做法也是不對的。應該觀清淨心。你之所以看到對方的言行不如法,是因為你自己的心不夠清淨。所以看到不清淨的行為,就多多懺悔自己。
佛法歸根結底,就是斷除二相,人我相,心身相。
無明,貪嗔痴,好比是一根草。佛法的修行,是要把草從根拔起,而不是用一塊石頭把草壓住。
所以,上述的觀法,並沒有從根本解決問題,而是基於人我相之上的頭上安頭。
誰都有毛病,誰都有錯誤,好比謄寫一篇文章難免抄錯幾個字。
錯了不要緊,換張紙,重新寫。而不是用塗改液把錯的蓋住。弄的一整篇文章就像得了牛皮癬和白癜風一樣……
修行的方法一定是藉助一門功課來攝受六根,來打掉妄念。而不是學會怎麼重新起一個妄念去壓住另一個妄念。
所以,清淨觀是證得空性的菩薩了知一切本性生而無生之後的本自清淨。而不是所謂的我夠不夠清淨,他如不如法……
二,
清淨觀的出處在《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真觀清淨觀,廣大智慧觀,悲觀及慈觀,常願常瞻仰。
大正藏第 09 冊 No. 0262 妙法蓮華經
其中,這裏繞不開談到五觀。
五觀 (名數)
一、真觀,觀真諦之理而斷見思之惑之空觀也。
二、清淨觀,於既除見思糞穢之清淨身,斷塵沙之惑之假觀也。
三、廣大智慧觀,斷無明之惑得廣大之智慧之中觀也。
四、悲觀,以上三觀觀眾生,拔眾生苦之謂也。
五、慈觀。以上三觀觀眾生而與眾生以樂之謂也。 法華經普門品曰:“真觀清淨觀,廣大智慧觀,悲觀及慈觀,常願常瞻仰。”
【又】食時之五觀,五眼之觀照,華嚴宗五教之觀法。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編)】
很顯然,清淨觀是斷除見思惑而破塵沙惑時的假觀。這個起步價比較高,並非凡夫所修法門。起步價——起碼見道位菩薩。
綜上。您的兩個疑問是對的……
一,讓別人清淨觀的人本身就不清淨,邏輯存在問題。
二,清淨觀的修法確實有門檻,而且真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