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父您好,請教一下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問題。
4/1/2019
论语别裁
学佛学什么
修行不是一件事,是每件事。
座下修行

您之前説過,“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 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原本大學微言》裏面也有“必須先從人道做起,立下根基,才可再及於形而上的天人境界。”南公還有“叫你們先去學做人,再來學佛,不是敷衍你們,其實是為了你們好”,”為什麼一些高僧是從學儒轉的學佛,參一參”之類的觀點(找不到原文了,大意如此)。
平心而論,真覺得自己做人做事不咋滴,很不咋滴。回想之前您在知乎説:“把《論語》裏帶有君子的句子列出來,一條一條的照着做,就是修行。”…“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所欲,施於人”…“要改正《大愛道比丘尼經》《佛説轉女身經》裏的具體業習。”…之前問過自己説話不經過大腦的問題,您説有了禪定力就解決了…我便想當然的認為有了禪定力,這些惡習便自然沒了(因為大多來自於計較人我得失中),現在看這樣理解很可能有大問題…以上這些我做的不好,(有些心裏問題,比較偏執)是不是先做到一定基礎修行會順利些,或説功課培養定力才能更好的修正這些身語意,而這是一個螺旋增上的過程?感到些糊塗。
能不能認為第一段的觀點本意是讓我們積攢一定的福德資糧,不注重積累資糧一味攀援去修行是揠苗助長?而您説過修習福德資糧最快的方式是奉持三皈五戒十善業,在以三皈五戒十善為標準去改過的話,該怎麼對待第一段對為人處世的要求(我孤僻,社恐,總想與他人、麻煩撇開關係)。南無阿彌陀佛
第一次編輯是我描述的不清晰,總結一下就是,世俗的善良與為人處事的學問(弟子規,論語)是否為佛法修行的必要前提。
分割線,又重新編輯了一下。發現自己很欠缺表述能力;回想一下,最近受唸佛影響一些為人處事上的煩惱的確減輕了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