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苦得樂和諸受皆苦?

2/21/2017
心经 实修
...
網友提問:離苦得樂和諸受皆苦?
我們修行最初是為了離苦得樂。這個願望驅使我們不斷地去修行。可佛祖又説,諸受皆苦。怎麼理解?

法嘉宗智 回答 ,獲得 1 贊

念心經啊,念金剛經啊,煩躁的時候一念心經就好啊……

平時哭着喊着念心經的親人們,開卷考試照抄的時候咋不知道抄哪段兒了呢?!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 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 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 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三世諸佛,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 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説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説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娑婆訶。

從字面意思説,

觀自在菩薩,深深地安住在般若波羅蜜的智慧境界裏,觀照到色受想行識五藴皆空,出離解脱一切苦。

到這兒,心經講完了。後面全是行持般若波羅蜜的境界。


回到問題,

佛説,有漏皆苦。十二因緣裏講,無明緣受,受緣老死……所以受是無明來的,是苦的,是生滅的,是煩惱的……

而修行的目的就是為了證得圓滿無上的般若智慧,有了般若智慧,證得五藴皆空,不受五陰苦,而無色受想行識……

説更通俗點兒,色受想行識都是從無明來的,有了般若就沒無明了,就沒色受想行識了,自然也就沒有受是苦了,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它沒毛病,不矛盾啊!!!


心經的邏輯順序好比説,

王思聰有錢逛街去買包。大包,小包,男包,女包,揹包,挎包,買完了所有包……故知錢是好東西,能買一切包,真實不虛……

這段兒話的邏輯重點是這廝有錢,而不是各種包。

修道人的關注點應該是怎麼可以有很多錢,而不是意淫各種包。有了錢不僅買包,還可以買表……


打完,收工!



網友上傳配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