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到不見眾生過?
5/26/2016
倒果为因

對大多數眾生不論他們如何都心情平靜,慈悲一片,最親近的朋友或親人反而放不下,起貪嗔痴,心情浮動!請指點!
法嘉宗智 回答
很多修行人都會犯的一個錯,叫倒果為因。
把結果當作因由,把結論當作論據。
“不見眾生過”不是修行的過程,而是修行的結果。
張三錯了,
我當作看不見——這叫自欺欺人;
或者我看見了,也知道錯了,然後告訴自己那不是錯——這叫掩耳盜鈴,這叫自娛自樂,這叫愚痴,這叫蠢。
而且追問一個問題,那自己算不算眾生?
如果不見眾生過,自然就是自己的錯也可以當作看不見。
然後呢?恣意妄為?還是無法無天?!
顯然,這是站不住腳的,這都錯了。
從一個凡夫到圓滿成佛,大概分五個階段:
資糧位、加行位、見道位、修道位、究竟位。
資糧位——積攢夠了可以修行的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也就是自己的硬件、軟件條件夠自己開始修行的。
加行位——分四個部分,暖、頂、忍、世第一法。加行就是加工。加工原材料,變成成品。從一個凡夫的貪嗔痴契入佛的智慧。
見道位——見到自己的佛性,知道佛性如何,見到自己的本心本性。禪宗的開悟、密宗的本尊相應、淨土宗的香光莊嚴。就在這裏。
修道位——有了佛的智慧還不夠,還要把佛的智慧用於實際實踐。知行合一。也就是所謂的悟後起修。前面的加行位其實也叫盲修瞎練。因為見道位之前,並不知道如何圓滿自己的般若波羅蜜。而在修道位,是把般若波羅蜜通過前五度一起圓滿。
究竟位——也叫無學位,圓滿成佛。
由上,見道位是一個分水嶺。凡夫的修行和菩薩的修行,區別就在這裏。
眾生也在修,彌勒菩薩也在修。可是眾生在加行位修,甚至在資糧位修。而彌勒菩薩在修道位修。大家都是奔着成佛的目標去的,可是當下的里程並不太一樣。
那麼見道位的見道,到底見到了什麼?到底什麼叫道?
就是般若。
梵文叫般若,翻譯過來叫無上智。也叫不二智。
大概解釋,就是自性本不生滅,也不動搖,一切不過是無明妄動而呈現的空花鏡像的智慧。
那麼般若智慧圓滿後的表現,就是釋迦佛在金剛經裏説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因為我們第一念無明是妄認有“我”,認為存在一個“我”,
然後妄認四大假合之身為我。所以凡夫眾生從來都認為這個身體就是“我”,這個身體的器官和功能加在一起就是“我”。
所以這就有了我相。
自然,進而區分了你我他,就有了人相。
再進一步,從數量看,就有了眾生相。
最後,從時間看,就有了壽者相。
所以,你、我、空間、時間、都是從這裏來的。
而佛説,這是無明,這是妄想,這是分別,這是執着。
而契入佛智是幹嘛的?就是要打掉這些無明,打破這些分別、妄想執着的。
所以佛説,不學般若,非佛弟子。
所以佛還説,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所以,怎麼不見眾生過,不是眾生犯錯了而不認為那些錯了。
而是,通過禪定和智慧的修行,徹底放下“人”與“我”的分別執着,
打破眾生相後,自然也就泯滅掉了眾生過,
無眾生相,才能不見眾生過。
不是“不見眾生過”,是無有眾生,何來眾生過?!
無有“我”,又何來“見”,又是誰在見?!
所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所以,
但得本,莫愁末。
“不見眾生過”是修行的結果,而不是路上的風光……
把結果當作因由,把結論當作論據。
“不見眾生過”不是修行的過程,而是修行的結果。
張三錯了,
我當作看不見——這叫自欺欺人;
或者我看見了,也知道錯了,然後告訴自己那不是錯——這叫掩耳盜鈴,這叫自娛自樂,這叫愚痴,這叫蠢。
而且追問一個問題,那自己算不算眾生?
如果不見眾生過,自然就是自己的錯也可以當作看不見。
然後呢?恣意妄為?還是無法無天?!
顯然,這是站不住腳的,這都錯了。
從一個凡夫到圓滿成佛,大概分五個階段:
資糧位、加行位、見道位、修道位、究竟位。
資糧位——積攢夠了可以修行的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也就是自己的硬件、軟件條件夠自己開始修行的。
加行位——分四個部分,暖、頂、忍、世第一法。加行就是加工。加工原材料,變成成品。從一個凡夫的貪嗔痴契入佛的智慧。
見道位——見到自己的佛性,知道佛性如何,見到自己的本心本性。禪宗的開悟、密宗的本尊相應、淨土宗的香光莊嚴。就在這裏。
修道位——有了佛的智慧還不夠,還要把佛的智慧用於實際實踐。知行合一。也就是所謂的悟後起修。前面的加行位其實也叫盲修瞎練。因為見道位之前,並不知道如何圓滿自己的般若波羅蜜。而在修道位,是把般若波羅蜜通過前五度一起圓滿。
究竟位——也叫無學位,圓滿成佛。
由上,見道位是一個分水嶺。凡夫的修行和菩薩的修行,區別就在這裏。
眾生也在修,彌勒菩薩也在修。可是眾生在加行位修,甚至在資糧位修。而彌勒菩薩在修道位修。大家都是奔着成佛的目標去的,可是當下的里程並不太一樣。
那麼見道位的見道,到底見到了什麼?到底什麼叫道?
就是般若。
梵文叫般若,翻譯過來叫無上智。也叫不二智。
大概解釋,就是自性本不生滅,也不動搖,一切不過是無明妄動而呈現的空花鏡像的智慧。
那麼般若智慧圓滿後的表現,就是釋迦佛在金剛經裏説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因為我們第一念無明是妄認有“我”,認為存在一個“我”,
然後妄認四大假合之身為我。所以凡夫眾生從來都認為這個身體就是“我”,這個身體的器官和功能加在一起就是“我”。
所以這就有了我相。
自然,進而區分了你我他,就有了人相。
再進一步,從數量看,就有了眾生相。
最後,從時間看,就有了壽者相。
所以,你、我、空間、時間、都是從這裏來的。
而佛説,這是無明,這是妄想,這是分別,這是執着。
而契入佛智是幹嘛的?就是要打掉這些無明,打破這些分別、妄想執着的。
所以佛説,不學般若,非佛弟子。
所以佛還説,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所以,怎麼不見眾生過,不是眾生犯錯了而不認為那些錯了。
而是,通過禪定和智慧的修行,徹底放下“人”與“我”的分別執着,
打破眾生相後,自然也就泯滅掉了眾生過,
無眾生相,才能不見眾生過。
不是“不見眾生過”,是無有眾生,何來眾生過?!
無有“我”,又何來“見”,又是誰在見?!
所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所以,
但得本,莫愁末。
“不見眾生過”是修行的結果,而不是路上的風光……
網友上傳配圖
法嘉和他的朋友们

问:哇 第一次理解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答:叶问对武痴林说,会背口诀没有用,关键要能打到人。


问:答主在修行的哪一个阶段了?有机会能不能分享一些实践的经验?
答:我争取下月去参加三皈五戒。


问:似懂非懂
答:不懂最好~懂的全是所知障。踏踏实实做功夫~好好修法念佛念咒~才最靠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