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讀(欣賞)一幅唐卡?

5/21/2016
...
網友提問:如何解讀(欣賞)一幅唐卡?
唐卡,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民族繪畫藝術,藏傳佛教藝術中的瑰寶,如何解讀以及欣賞祂?!

法嘉宗智 回答 ,獲得 2 贊

1、畫唐卡的可以稱作畫師,可以稱作工匠,但是不能稱作藝術家。
因為唐卡本身並不純在創作,而是按照既定的規矩完成一幅作品。

2、嚴格執行並且符合《造像量度經》裏比例標準的,才是一幅好的唐卡。
畫的再花哨,但是手印不對,比例不對,最多只能算工藝品,而不能算佛教造像唐卡。

3、每個畫師從小,4歲開始學習《造像量度經》,學習各個佛菩薩的對應比例。具體過程我就不説了,只説結論,一尊菩薩的眼睛的上下寬度決定好了,這幅唐卡的尺寸就已經定了。一切都是嚴格按照比例來的。
畫師9歲開始學習磨布,用石頭把棉布磨平,然後學熬骨膠,然後學調顏色——純天然礦物顏料的唐卡,都是用礦石磨碎之後作為顏料的。主色就七八種。其他的都是調和出來的。這是手藝,也是技術。顏料加上骨膠調和,調多了顏料就幹了所以只能隨用隨調,但是每次能否調成一樣的,這全在手藝。畢竟每批礦石的顏色也不會完全相同。然後可以開始幫助師父完成一張唐卡上諸如五欲供、八瑞物、蓮花、雲彩……這些背景內容。
之後開始畫主尊,但是面部空着等師父來畫。
最後可以獨自完成一整幅唐卡。此時,這個畫師大概在30歲左右。
因為唐卡繪畫需要非常細緻,所以他們很早會高度近視。超過45歲之後繪畫技藝就直線下降。所以一位唐卡畫師的職業生涯是極有限和短暫的。比如某青海特有名的畫師,一幅唐卡炒到好幾十萬,其實全是他收購來,再署自己名,升值賣出去的……這事兒很常見。很多研究生的論文,第一作者其實一個字兒都沒寫過,對不對?

4、因為唐卡畫師也要吃飯,也要養活老婆孩子。所以,為了不泄露密宗的密意,又要把畫作賣出去,經常會在唐卡上有小小的改動。換言之就是故意畫錯某處。這樣的唐卡,有藝術價值,但是沒有佛法價值。對於懂行的來説,也沒有收藏價值。

5、比如一幅單尊的四臂觀音唐卡,有一百多個細節要逐一對照。一處不合規矩,價格可以掉一半兒,有上三處不合規矩,對於行家來説白送也不要了。
這些規矩每個靠譜的唐卡畫師都有一套。承蒙關愛,加上我又送禮又供養又會賣萌,也弄來一套。嚴格按照這套規矩來審視,目前我沒看到一幅完全符合標準要求的唐卡——要麼手印錯了;要麼護法神錯了;要麼眼睛看的方向錯了;要麼手拿東西的姿勢錯了。反正不是這兒錯就是那兒錯。多多少少都有毛病。
比如題主圖片中最後一幅的文殊菩薩,耳朵和般若經的位置錯了。耳朵的朝向也錯了。胸的比例也錯了。後面背光裏的金線也錯了……

6、總的來説。唐卡就是極精細的工筆畫。
唐卡是藏文,意思是卷軸畫。鑑定一張唐卡是否具有價值的首要標準是創作如法。然後才是顏色、暈染、層次、結構。因為不存在創作內容,都是按照老規矩來,所以也沒啥其他更多可琢磨的……

以上。


網友上傳配圖

法嘉和他的朋友们
问:第四点对收藏人们来讲太重要了,@法嘉宗智
问:刚刚又仔细读了一遍,@法嘉宗智 你太专业了!非常感谢,又加深了一点对唐卡的解读,我自己收藏了20多幅,中间发生了很多事情,可那时啥也不懂,别人好就都收藏了,可慢慢研究反复观赏就觉得唐卡文化很深,不是那么简单的一幅佛像画。
答:我是老司机……
问:再请教一个问题,鉴定一张唐卡是否具有价值的首要标准是创作如法,对创作如法怎么理解?感谢
答:符合规矩。
问:请问关于唐卡的细节,有没有相关书籍资料详细介绍呢?
答:没有。口耳相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