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求靜心,求福”的心態抄經是否合適?

3/11/2016
心经 抄经 回向
...
網友提問:以“求靜心,求福”的心態抄經是否合適?
一、本人已皈依,但只發慈悲心做慈悲事,不虔敬三寶。這樣的心態,以末學淺見應該是會得到佛陀諒解的,因為眾生平等,佛陀心量包容廣大,不會因信佛或不信佛而有所區別。請問是否是這樣?

二、抄寫《心經》,多出於靜心、修心的心態,提策自己斷除貪嗔痴念。請問以這樣的心態抄寫《心經》是否合適?

三、網上有一種練字版《心經》,其使用的筆的墨水是會自動消散的,墨水分子幾十分鍾就會消散於空氣中。以這樣的墨水抄經,可以避免“抄寫完的經本收納無方”造成的不恭敬,但經論實際上也沒有存留而是消散了,是否是不恭敬的行為?末學雖然不虔誠,但也不想造惡業。

四、抄經後的迴向,除了迴向給冤親債主和廣大世界,是否可以迴向給親人好友,比如如下回向:
願以此抄經功德及今日一切善行功德,迴向給某某和他的家人,身體健康,事業順利,家庭和睦。
又是否可以再回向給另外的第二人?
五、功德如果迴向給他人,是否是全部迴向至他人身上?量化地説,有幾成比例是給到他人的,有幾成是迴向世界的,幾成是留給自己的?如果可以,是否可以不留給自己?

問題較多,十分感恩!

法嘉宗智 回答

一、本人已皈依,但只發慈悲心做慈悲事,不虔敬三寶。這樣的心態,以末學淺見應該是會得到佛陀諒解的,因為眾生平等,佛陀心量包容廣大,不會因信佛或不信佛而有所區別。請問是否是這樣?
皈依本身就是虔敬三寶。也正是因為虔敬三寶所以才會皈依。對吧?
佛陀不是一個審判者,祂不會諒解或者不諒解誰。佛只是告訴眾生,你們自己做什麼都會自食其果。僅此而已。祂是一個把法律抄在本兒上給人看的人,而不是制定法律、依法判決和執行判決的人大、法官、警察三合一。


二、抄寫《心經》,多出於靜心、修心的心態,提策自己斷除貪嗔痴念。請問以這樣的心態抄寫《心經》是否合適?
只要有一念要斷除貪嗔痴,接下來藉以什麼手段做什麼事兒,都是如法的,都是殊勝的,都是值得深深隨喜讚歎的。


三、網上有一種練字版《心經》,其使用的筆的墨水是會自動消散的,墨水分子幾十分鍾就會消散於空氣中。以這樣的墨水抄經,可以避免“抄寫完的經本收納無方”造成的不恭敬,但經論實際上也沒有存留而是消散了,是否是不恭敬的行為?末學雖然不虔誠,但也不想造惡業。
消散的是墨水,而不是經文。而且經文本身也不是智慧,僅只是一段文字。我會背誦心經,那剪指甲,剪頭髮,甚至於死後燒了,總不能説是心經消散了,不能説火化了我是不恭敬。對不對?這不是惡業。這是因緣。


四、抄經後的迴向,除了迴向給冤親債主和廣大世界,是否可以迴向給親人好友,比如如下回向:
願以此抄經功德及今日一切善行功德,迴向給某某和他的家人,身體健康,事業順利,家庭和睦。
又是否可以再回向給另外的第二人?

當然可以迴向給任何人。按照大乘的教法,只要不回向給自己,都是殊勝的迴向。不是因為不能迴向給自己,是因為無我。大乘追求無我的智慧,而不是追求自我的安穩和富貴。其實您的一句冤親債主就包含了所有眾生。您這樣的回向就好比老師表揚:全班都得了100分,XX同學也得了100分。其實沒啥特別的含義。只是自己覺得不單獨重點提到一下似乎差點兒啥。僅此而已。


五、功德如果迴向給他人,是否是全部迴向至他人身上?量化地説,有幾成比例是給到他人的,有幾成是迴向世界的,幾成是留給自己的?如果可以,是否可以不留給自己?
佛法是放下這個執着的我。您能把這個“自我”放下多少,迴向的力度就有多少。有朝一日您把自己我全放下了,盡虛空遍法界就都在您的回向裏!——到那時,您就是佛!


網友上傳配圖

法嘉和他的朋友们
问:不知道为什么面前好像出现了个可爱的姑娘
答:动时修止静修观,
历历情人挂眼前。
若将此心移学道,
即身成佛有何难。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