頌經有什麼要注意的?
3/11/2016
心经
地藏经
诵经

最近天天念幾品《地藏經》,也不知道有哪些講究,今天看到有人説要在念前請菩薩護持,念後迴向眾生,這些我這幾天都沒有做,真是慚愧。
故此想問各位先學,念頌經典時有什麼該注意的?沒有功底先別唸《心經》是真的嗎?那該如何培養鍛鍊功底呢?
也有人説,心懷敬意和慈悲就好,不要在意別的細枝末節。我認為敬意和慈悲總沒錯,但規矩儀軌也有存在的道理,能做的更好,為什麼不呢?
望各位賜教!
法嘉宗智 回答
,獲得 1 贊
1、如果是受戒的居士,誦經要穿海青搭縵衣。如果僅僅是皈依的居士,穿海青。如果沒有皈依受戒,也儘量保證衣冠整潔。
2、如果有條件,可以在誦經的時候前面放一尊佛像,當然如果再焚一炷香就更好了。
3、誦經之前,禮佛三拜。誠心祈請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4、一般的佛經前面的祈請、開經偈、後面的迴向、真言都有。按照經文正本念就好。到回向文結束。不同的經典大致都是這樣,或有個別也沒所謂。自己加上。
5、誦經之前先洗手,有些密宗按照傳承要求會用香粉擦手,當然隨喜讚歎。當然我們學習人家的好傳統和好習慣更是值得深深隨喜的。
5、雙手從書櫃或者佛龕上取下經書,舉過頭頂,用前額的上方頂禮表示恭敬。然後心中可以默誦“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6、誦經時不圖快,誦經是聞思的過程,聽佛怎麼説,想明白佛為什麼這麼説,以及日後按照佛説的做。這就是觀世音菩薩教給我們的祂的成就方法。所以有些人把誦經變成了比貫口。誰快誰厲害。那只能説舌頭厲害,談不上修為厲害。
7、誦經之前最好處理好一切事情,然後關了手機不受外擾。踏踏實實地專心來做。誦經是學智慧。我們對智慧負責,智慧就對我們負責。其實歸根結底,是自己對自己負責。
8、對於初學,有時一次誦不完整本經,但還是建議儘量保證一次性讀完。為什麼這麼多人寧願花幾千塊聽音樂不買一張CD?因為情緒連貫,因為思路不斷,因為從始至終都是高度的集中和完整。對於初學,可以旁邊放一杯水。實在口乾舌燥的時候喝口水。我們喝水是為了繼續高質量的誦經。這個發心和緣起就該隨喜讚歎。而考量誦經時候喝水不恭敬,這是以偏概全。
9、誦經完後,合起經卷,依然如同前面,高舉頂禮。放回原處。
10、誦經不是打開看看佛經裏説了什麼,有句古話,讀書百遍,其義自現。有個人讀了三千遍《法華經》依然沒開悟,然後找到六祖惠能,六祖一句話讓他開悟了。而後他説,誦經三千部,曹溪一句亡。其實如果沒有三千部的功夫,六祖的一句話也沒用。所以,發願誦讀一部經典。就一直誦讀下去。久而久之,才能明白其中的智慧和含義。
總而言之——一切以我們的水平而能做到的恭敬,就是最好的態度。誦經不是為了別人,是為了自己!知道越恭敬、越真誠、越踏實地誦經越能讓自己得到利益好處,自然做出來的就都是最好的結果。
2、如果有條件,可以在誦經的時候前面放一尊佛像,當然如果再焚一炷香就更好了。
3、誦經之前,禮佛三拜。誠心祈請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4、一般的佛經前面的祈請、開經偈、後面的迴向、真言都有。按照經文正本念就好。到回向文結束。不同的經典大致都是這樣,或有個別也沒所謂。自己加上。
5、誦經之前先洗手,有些密宗按照傳承要求會用香粉擦手,當然隨喜讚歎。當然我們學習人家的好傳統和好習慣更是值得深深隨喜的。
5、雙手從書櫃或者佛龕上取下經書,舉過頭頂,用前額的上方頂禮表示恭敬。然後心中可以默誦“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6、誦經時不圖快,誦經是聞思的過程,聽佛怎麼説,想明白佛為什麼這麼説,以及日後按照佛説的做。這就是觀世音菩薩教給我們的祂的成就方法。所以有些人把誦經變成了比貫口。誰快誰厲害。那只能説舌頭厲害,談不上修為厲害。
7、誦經之前最好處理好一切事情,然後關了手機不受外擾。踏踏實實地專心來做。誦經是學智慧。我們對智慧負責,智慧就對我們負責。其實歸根結底,是自己對自己負責。
8、對於初學,有時一次誦不完整本經,但還是建議儘量保證一次性讀完。為什麼這麼多人寧願花幾千塊聽音樂不買一張CD?因為情緒連貫,因為思路不斷,因為從始至終都是高度的集中和完整。對於初學,可以旁邊放一杯水。實在口乾舌燥的時候喝口水。我們喝水是為了繼續高質量的誦經。這個發心和緣起就該隨喜讚歎。而考量誦經時候喝水不恭敬,這是以偏概全。
9、誦經完後,合起經卷,依然如同前面,高舉頂禮。放回原處。
10、誦經不是打開看看佛經裏説了什麼,有句古話,讀書百遍,其義自現。有個人讀了三千遍《法華經》依然沒開悟,然後找到六祖惠能,六祖一句話讓他開悟了。而後他説,誦經三千部,曹溪一句亡。其實如果沒有三千部的功夫,六祖的一句話也沒用。所以,發願誦讀一部經典。就一直誦讀下去。久而久之,才能明白其中的智慧和含義。
總而言之——一切以我們的水平而能做到的恭敬,就是最好的態度。誦經不是為了別人,是為了自己!知道越恭敬、越真誠、越踏實地誦經越能讓自己得到利益好處,自然做出來的就都是最好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