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確定自己適合讀哪本經書?

2/12/2016
金刚经 心经 楞严经 实修
...
網友提問:怎樣確定自己適合讀哪本經書?
想擇一本經書堅持誦讀,但不知道和哪本經書有機緣,誦讀藥師經一年後誦讀金剛經一年多?現在有些沒有信心很迷茫,請賜教!

法嘉宗智 回答

蟹妖。

藥師經裏有個最大的秘密,東方世界就是西方世界,讀明白沒有?

金剛經裏上來佛吃完飯,刷盆子,坐好後,金剛經到這裏其實已經全部講完了。須菩提尊者請法説稀有世尊。這已經是在讚歎釋迦佛剛才講法的殊勝。這也是最大的秘密。讀明白了沒有?

首先和樓上的小六商榷,經書以長短來論次第,這實在使不得。六百卷的大般若部經典濃縮成了一部金剛經,一部金剛經又縮成了一部心經。心經是所有菩薩智慧的超濃縮結集。因為它短小所以應該一上來先讀它麼?!從修學的次第來看,什麼是簡什麼是繁,什麼是難什麼是易?取決於篇幅和經文的知名度嗎?!不靠譜啊……

回到原本的問題,到底適合讀哪本經?

一,先看,經是怎麼來的?
經,實際上就如同我們現在的會議紀要。大概記錄了佛陀和誰?在哪裏?説了什麼?有點像現在有些密宗傳承裏上師給弟子的問答錄。後來幾次結集經典,把弟子和佛之間的問答歸攏起來,就成為了一部經。

二,佛用啥在説?人用啥在聽?
修行的過程,就是圓滿三身四智的過程,就是把我們的八識轉化為四智的過程。眼耳鼻舌身識轉為成所作智,意識轉為妙觀察智,末那識轉為平等性智,阿賴耶識轉為大圓鏡智。所謂轉識成智,是轉其名不轉其實。用一個不太完全精準的比喻,某個美國公民,小時候叫奧巴馬同學,現在叫美國總統奧巴馬先生。人沒換,就是這個人,但是他的功能、能力、三觀都發生了變化。識和智也一樣,遊戲規則變了,算法變了,但是CPU還是那個CPU。軟件升級後功能更強大而已。
佛圓滿成就後,轉八識為四智。也就是説,佛在用智慧説法,人在用八識在聽法。

三,所有的佛經到底要説一件什麼事兒?
佛為一大因緣而出世,就是要讓眾生開示悟入佛知見。佛法所要達到的目的,就是般若波羅蜜。翻譯成漢語,就是圓滿成就無上的智慧。般若是無上智,波羅蜜就是圓滿成就。佛出世所要做的事情,就是要眾生可以證得圓滿的無上智慧。

四,佛所説的經典有邏輯順序麼?
佛講經大概分成五個時期,華嚴時,阿含時,方等時,般若時,法華涅盤時。
華嚴時是涵蓋了盡虛空遍法界的佛法最高真理,高屋建瓴地彰顯了佛法的全部內涵和精華。所以也説,不讀華嚴不知佛家之富貴。
但是由於眾生的根基沒法接受和契入,開始從最基本的世間法講起,有了阿含時。講世間諸行無常,有漏皆苦,講十二因緣。
當眾生開始具有出世間智慧了,講解方等部經典,就是作為菩薩的行持。
進而是般若部經典,菩薩的行持來源於菩薩的智慧,菩薩的智慧就是般若智慧,就是不二。有了菩薩的智慧,才能圓滿菩薩的行持。
到最後菩薩智慧的最高處來看,世界上沒有大乘小乘,沒有過去未來,沒有長短方圓,沒有眾生和菩薩的分別,沒有菩薩和佛的分別。眾生都本來是佛,而且早晚畢竟成佛。
其中,金剛經,心經,都是般若部的經典。是具足了般若智慧之後怎麼圓滿般若智慧的經典。所以對於初學弟子學習般若經典而不得利益,是顯而易見的。就好比一個牙都沒長出來的孩子非弄半斤紅燒肉塞進去,行不行?肯定是可以做到的。但是效果如何?!不要了小命都是謝天謝地。多少讀金剛經的人就是用自己的意識去揣度佛的智慧。企圖用自己的小腸胃去消化紅燒肉。其實不妨先放一放,等到了這個階段再來看金剛經和心經。才會有效果,才能有讀經的利益。讀經不是為了獲得佛學知識,不是為了獲得意識境界,更不是為了尋求世間感應。而是為了契入智慧!

五,佛經到底該怎麼讀?
佛作為圓滿的證悟者,祂所留給眾生的是完整的獲得覺悟智慧的方法。而不是覺悟了之後的各種知識。否則就是六祖所説的知解宗徒,就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佛油子,就是神棍……
用禪宗最常説的比喻就是佛在教給眾生看月亮。我們所要做的就是順着手指頭的方向去看,而不是研究這根手指頭。在楞嚴經裏佛説只看手指不看月亮有兩種錯謬,一是誤把手指頭當月亮去研究,二是耽誤了自己看到月亮。佛經裏的話,佛所説的經典。就是一根指向月亮的手指頭,是一個已經看到了月亮的人教給別人怎麼去看到月亮。但是如果只執着於佛怎麼説,那就是在研究手指頭了。讀經更應該把注意力放到讀完了之後明確知道該怎麼做。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明白了佛教導的到底該怎麼做,才得到了佛法的真實利益,才拿到了佛法的核心內容。而不是整日的得瑟自己的佛學知識和佛教知見。

六,該讀什麼經?
個人建議,從阿含經開始。裏面有詳細的關於苦集滅道的全部內容。佛陀是因為觀察到了世間苦而逃離皇宮,拋家舍業地去修行。對於學佛者,如果不體察世間苦,不對世間苦生起出離心,不對智慧解脱生起希求心。三主要道缺了倆,因地不真果招迂曲,修行成就那不過就是一句空話。
真實地生起了出離心,決心修行開始。個人推薦讀楞嚴經。開悟的楞嚴,成佛的法華。直到開悟見性之前,唯有一本楞嚴經,足夠了。其他的看再多,無非是又學了一大堆的佛學知識而已。知識都是所知障,根據知識自己思維就是煩惱障。一部楞嚴足夠開悟的,餘下的,就是看經之外的問題。

七,讀經解決多少問題?
觀世音菩薩曾經在耳根圓通章裏開示了修行的三個根本核心問題,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聽聞,慎思。這是建立自己正知見,生起出離心和菩提心的過程。但是更關鍵的離不開實修。到底聞思修是修什麼?佛在阿含經、圓覺經、楞嚴經裏不厭其煩地提出,定慧等持。修行就是修禪定。就是修制心一處,就是修念茲在茲,就是修一念萬年。二十五圓通,無一不是由禪定開始,由專注開始,由制心一處開始。

迷時千卷少,悟後半字多。
沒有定慧的實際功夫,看多少經學多少論,死了都帶不走。輪迴到下輩子一個都想不起來,只有禪定功夫才真是自己的……


網友上傳配圖

法嘉和他的朋友们
问:感谢您的细致回答,请恕我愚钝懵懂,是我没说明白,因为工作比较忙也有懒惰懈怠等原因,如果我是想定一个早课内容一直坚持的话,怎么选择诵持的经书呢,如果选择了,是一直不换还是可以在一个什么样的情况下更换呢?或者怎样一个早课内容是合理的呢?感谢
答:坚持一门,长久熏习。
问:其实我就是想坚持一门,但是现在不知道要坚持的是哪一门,所以才来提问的。。能请再给讲一讲吗,谢谢@法嘉宗智
答:您三皈五戒了么?
问:皈依了,没有受五戒,但是在以五戒要求自己,尽量去做
答:皈依不受戒,直接怀疑皈依的质量和目的。先受戒,再说后面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