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教各位前輩,讀《法華經》的困惑,為何與【大般若經】那麼大的區別?
1/20/2016
楞严经
实修

1. 自己在閲讀《法華經》時,人稱這裏是“開權顯實,會三歸一”,並且佛經裏面也有説這部經裏面講述了無上微妙的義,而且還是在各種大千世界裏一般人難以聽聞的經典。但是自己只是讀到了勸人怎麼怎麼修行此經,可以獲得種種利益這些內容,好像大部分都是在勸善進修之辭,卻沒有讀到像《楞嚴經》一樣的智慧奧義之解説?而且那微妙的義又在哪裏呢?
2. 據説《法華經》被成為“經中之王”之一,自己在閲讀中因為通篇都是看到這些種種利益的果位的宣揚,卻無其他奧義講解,自己就有點困惑,所以請前輩能解此惑,同時又該怎麼閲讀此經呢?
3.時,具壽善現白佛言:“世尊,初發無上正等覺心諸菩薩摩訶薩何所思惟?” 佛言:“善現,是菩薩摩訶薩恆正思惟一切智智。” 具壽善現復白佛言:“一切智智以何為性?何所緣?何增上?何行相?何為相?” 佛告善現:“一切智智無性為性,無相、無因、無所警覺、無生現故。又汝所問‘一切智智何所緣?何增上?何行相?何為相?’者,善現,一切智智無性為所緣,正念為增上,寂靜為行相,以法界為相。”
4.佛告善現:“諸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隨世俗故,顯示諸法若有若無,不隨勝義。” 善現復問:“世俗、勝義為有異不?” 佛告善現:“非異世俗別有勝義。所以者何?世俗真如即是勝義,諸有情類顛倒妄執,於此真如不知不見;諸菩薩摩訶薩為益彼故,隨世俗相顯示諸法若有若無,非隨勝義。複次,善現,無量有情於藴等法起實有想或實無想,不達諸法非有非無;諸菩薩摩訶薩為益彼故,顯示藴等若有若無,令諸有情因斯了達藴等諸法非有非無,非欲令執實有無相。如是,善現,諸菩薩摩訶薩應勤精進,離有無執,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法嘉宗智 回答
1、大道至簡,至臻化境。道可道非常道。可以説出來的道理,都不是究竟智慧圓滿的道理。佛一輩子説法分五個階段。法華涅槃是第五階段,最後一部,開顯唯有一佛乘。這是佛教的最高真理。放下自己的貪嗔痴、分別妄想執着之後的甚深正見。所以,可以契入法華用的是智慧,而不是意識。用人類的思維去琢磨法華,就像用狗的IQ去玩兒鬥地主。所以回到原點上的老話題——實修實證。定慧等持。沒有智慧就看不懂法華;沒有禪定就生不起智慧;沒有功夫就談不上禪定。所以,還是做功夫吧。
2、開悟的楞嚴,成佛的法華。成了佛啥樣?非得用語言表達,就是成了佛才知道,原來沒有佛可以成;原來誰都是佛;原來眾生本來就是佛;以及連佛這個概念其實都是空假幻的。這個才是成佛的法華,才是法華要開顯的佛知見。至於人類思維能聽懂的功德利益,那不是佛智慧。
誦經三千部,終歸還是曹溪一句亡。讀經是要用自己的智慧和佛去相應。而當自己沒有智慧只用意識去推演和揣測佛的境界,就是楞嚴裏説的知見立知,即無明本。所以聰明人用經教來印智慧;傻子用經教來學知識。而修行是要學會打架,而不是背武功秘笈……
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您的心啊,讓法華經轉了,嗖嗖的,每分鐘300萬轉都不止啊!
2、開悟的楞嚴,成佛的法華。成了佛啥樣?非得用語言表達,就是成了佛才知道,原來沒有佛可以成;原來誰都是佛;原來眾生本來就是佛;以及連佛這個概念其實都是空假幻的。這個才是成佛的法華,才是法華要開顯的佛知見。至於人類思維能聽懂的功德利益,那不是佛智慧。
誦經三千部,終歸還是曹溪一句亡。讀經是要用自己的智慧和佛去相應。而當自己沒有智慧只用意識去推演和揣測佛的境界,就是楞嚴裏説的知見立知,即無明本。所以聰明人用經教來印智慧;傻子用經教來學知識。而修行是要學會打架,而不是背武功秘笈……
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您的心啊,讓法華經轉了,嗖嗖的,每分鐘300萬轉都不止啊!
網友上傳配圖
法嘉和他的朋友们

问:谢谢您的指导。自己也听说法华讲了最高真理,我原本以为会讲诸如色、空、宇宙这些奥义的,就像楞严之类的。但是我读到的都是宣扬你读此书,可以获得种种果位,我对这里面提及的不可意思高维度世界(按照现代语说)、佛的境界心中不排斥,反而是接纳的,相信的,早在其他领域书本中接触过。只是这部经典介绍得太多了,用一个不恰当的词,就是好像这只是一部宣扬歌颂文,而且没有发现其他奥义,也没有介绍通达此高维度境界的方法,考虑到此在天台宗的地位,故有此疑惑。
答:最大的功德,就是从来不去定义什么叫功德。证得最高的果位,就是从来不设定一个果位去证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