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中貢高我慢怎麼解決?

11/18/2015
念佛 地藏经 我慢
...
網友提問:修行中貢高我慢怎麼解決?
在修行中覺得自己恭敬心不夠,有時候看見我覺得無知的人不自覺就會起傲慢的心理,知道這樣不對,能夠馬上降伏,但是不能斷除,怎麼辦?

法嘉宗智 回答 ,獲得 4 贊

首先,“慢”打哪兒來?

慢分七種:慢、過慢、慢過慢、我慢、增上慢、卑慢、邪慢。具體一一解釋開,就一個核心含義,覺得別人不如自己。大抵是分成了七類,有七種不同的“別人不如自己”。

其中核心的問題,別人不如自己就有了金剛經上説的兩種相——人相,我相。是把這個實實在在的肉身的“我”區別於其他一切有情眾生的。他們是他們,我是我。然後有了他這裏不好,那裏不好;這也不行,那也不行。歸根就是覺得這個實實在在的自己最牛。

所以經常在説“慢”的時候前面加個“我”字——“我慢”。沒有了這個我,也就沒了慢。壓根也就慢不起來。


其次,“慢”是啥樣兒?

有一種人,天老大他老二。看誰都不行,看誰都垃圾,人家這也不好,那也不好。反正就是我最牛B就對了。我們會説這種人傲慢,狂傲,驕傲。顯然,這是我們常見的“我慢”。

還有一種人,覺得自己啥都不行,人家這個也好,那個也好。反正自己一無是處。用諸葛亮的話説就是妄自菲薄。阿Q那樣的。面對這種自認為一無是處的人,我們很難把他們和“傲慢”聯繫起來,其實,這正是“我慢”。“我慢”也可以解釋為“慢我”,很看重自己,很在乎自己,很執着於自己。只是因為比不上人家而現出來的自卑。其實自卑和傲慢,是一體兩面的東西。一個人如果沒有了自卑,自然也就沒有了傲慢。也就非常平實自在。

舉個例子,我無心傷害任何人。如果有冒犯,懇請諒解。在我大學的時候,有一個同學,小兒麻痹導致兩條腿很嚴重的一長一短,需要架雙枴,無論圖書館、食堂、教室……
那時候手機不普及,每個宿舍都有一部電話,方便大家聯繫。所有給他們宿舍打電話找人的同學,都知道一個現象:如果電話打過去偏巧是這個同學接的,他拿起電話來是不説話的。會等着對方先“喂”一聲,他才會“喂”。後來他自己説了原因,我也很佩服他的不避諱。他覺得,打電話時候先説喂的人更下賤。當時我聽到這個詞兒有點兒凌亂。我不知道何以用到這個字眼。他的邏輯裏,別人“喂”了我再“喂”也就更有尊嚴。

這叫自尊?還叫自卑?如果是自尊,為什麼透露着些許卑微?如果是自卑,為什麼又要把自己放在那個臆想出來的“高人一等”上?

這就是我執,執着於這個色身的我,認為這個身體就是真實的自己,在乎別人怎麼看自己,在乎別人怎麼説自己。自己一定要比別人都好。
這是我執,這是我慢,也同時就是自尊,以及自卑。


第三,“我慢”有多恐怖?

人有三毒,貪嗔痴。也有一種説法,人有五毒,貪嗔痴慢疑。我們總會認為最不得了,最要命的是貪嗔痴。總掛在嘴上沒了貪嗔痴就如何如何,其實不然,貪嗔痴終有休時,唯“慢”,在天道天慢;在人道人慢;在畜生道畜生慢;在鬼道鬼慢;在地獄有地獄慢。

天人和天主會比着誰福報大;
人和人會比誰更牛;
大牛頂小牛,大豬拱小豬是畜生的慢;
鬼和鬼之間,大鬼弄人太慢,小鬼嫉曰:你看我還快些;
就是墮到地獄裏的羅剎鬼,也要比一比誰收拾這些地獄眾生的手段更花樣,更殘忍。
地藏經裏的純飛蒺藜、多攢火槍、烊銅灌口、熱鐵澆心,要是沒個我慢,也設計不出這多花樣來。這些又何嘗不是羅剎門爭當業務標兵、五四獎章和三八紅旗手的傑作?

但有一念“我”,我慢就隨之而來,我慢一來,就永遠只能看到人我是非,只能看到優劣高下。這就是無明;這就是業障;這就是成佛最大的阻礙。有我慢,就成不了佛!


第四,我慢在哪兒?

要借用到唯識的幾個術語。
我們一個人好比是一台外設全備的電腦。
掃描儀好比是我們的眼睛,可以看;
音箱好比是我們的嘴巴,可以説;
麥克風好比是我們的耳朵,可以聽;
所有的信號、信息,要彙總到CPU去處理。那麼CPU就是我們的大腦。

唯識裏,前五根五識,眼耳鼻舌身,就是我們的五個器官和他們的功能,
我們的五個器官通過他自身的功能,把感受到的信息傳輸給了大腦,
大腦可以做出各種反饋,以及信息處理。這個就是第六根和第六識。

五官是外設,五識是功能。
就像計算機在CPU裏運算一樣,
我們把五官得到的信號送到大腦裏去思維。
大腦是CPU,是器官,是第六根;
意識是運算結果,是第六識。

這是我們看得見摸得着的六根六識。
在此之外,還有一個看不見摸不着的東西,就是第七識。
第七識是第六識的運算規則。
第六識嚴格的按照第七識的標準來運算,不會有其他的方式。
如果第六根和第六識是CPU和運算能力,那麼第七識就大概相當於“二進制”這種算法。
所有的CPU都按照二進制的算法來運算;
所有的人,也都按照第七識的“準則”來思想。

第七識還有一個名字,叫俱生我執。
通俗説,就是打生下來就有的執着。執着啥?執着這個我。
如果硬要給這個世界排一個時間上的次序,如果必須要有“第一個”,
那麼眾生的“第一個”妄念就是妄認有我。這個時候的我,是無形無相,僅只是一個名稱上的我;
第二個妄念,是妄認四大假和的身體是我。通俗説,就是認為這個身體以及他所帶來的功能,是我。
第三個妄念,有了我,就有了區別於自己的別人。然後有了高矮、美醜、長短、多寡。
第七識就負責做這件事,是一種執着的習氣,一種妄認的習氣,一種善於分辨區別的習氣。
我們也就管他叫做分別、妄想、執着,也就是所謂的無明。

累世的輪迴輪轉,導致我們的第七識的無明的習氣越來越重。
也就是説,第六識的思維方式越抱越死。
這就導致了貪嗔痴慢疑。
我慢,在第七識的我執裏!


第五,我慢怎麼破?

奧巴馬當年只是個小學生的時候,他只是——小學生奧巴馬;
今天,他是——美國總統奧巴馬。
他這個人沒變,他還是他,
但是三觀變了,權利變了,責任變了,角度變了,能量和能力也變了。
我們管這個情況,叫轉其名而不轉其實。

我們的第七識是俱生我執,
也就是説,第七識的規則決定了第六識的起心動念都要圍繞這個“我”來開始。
這是凡夫的第七識。
而當第七識的規則改變,從“有我”變成“無我”的時候,
也就是説,第六識這個時候不再圍繞“我”來運轉,
那麼,我們管這個人叫菩薩。
當這個“我”徹底去除的時候,我們管他叫——佛。
這個時候,第七識俱生我執也不再叫俱生我執——叫平等性智;
第六識也不再叫意識——叫妙觀察智。
這就叫轉其名而不轉其實。

佛菩薩和凡夫的運轉原理是一樣的,
都是通過一套算法規則來完成一系列的運算。
而佛菩薩的運算規則裏沒有“我”——這套規則叫平等性智;
凡夫的運算規則裏有“我”——這套規則叫俱生我執;
佛菩薩的運算結果裏也自然沒有我執——叫妙觀察智;
凡夫的運算結果裏絕對少不了個我——叫意識。

從人修成佛菩薩的過程,也就是轉識成智的過程。
通俗説,把我們與生俱來的對於我的執着放下,
沒了這個我,也就沒了我執。也就成了佛。
回到題主的問題,修行中貢高我慢怎麼解決?
成佛了也就解決了。


第六,我慢如何破?

六七識是互動的。第六識根據第七識的規則來運行,
第六識的運行習慣也就構成了新的第七識。
我有個同學,本科學的定向爆炸,碩士學的金融,博士學的計算機。
本科時候,他看啥都會尋思怎麼平穩地“放倒”;
碩士時候,他看什麼都要研究成本收益和各種上帝和他自己才明白的數學模型;
博士的時候,又開始陷入各種數據結構、指針、循環、嵌套、端口,那些上帝可能也不明白的玩意兒。
用俗話説,他的思維方式在變,看問題的角度在變,琢磨事兒的習慣在變。
這就是第七識的規則在變。當他習慣於從某個角度看問題之後,這會成為他的慣性。這就是第七識寫入了新規則。
也就是説,第六識的不斷“熏習”,是構成第七識重新寫入的充分必要條件。

佛菩薩的第七識是無所住,凡夫的第七識是貪嗔痴。
那麼當凡夫開始按照佛菩薩那樣去思考的時候。第六識就開始燻自己的第七識。

拿唸佛法門講。唸佛法門的核心是“督攝六根,淨念相繼”。
説白了,就是一個一個只憶唸佛的念頭的連續不斷。
當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都憶唸佛的時候,就叫督攝六根;
當我們的起心動念只有阿彌陀佛的時候,就是淨念相繼。

顯然,我們憶唸佛的時候,腦子裏是想不到“我”的。否則就是夾雜,就是散亂。
那麼可以隨着我一邊説,一邊試一下。
我們先想到一個東西,可以是任何人、任何物,
我們能不能現在只想這個東西,而腦子裏其他什麼東西都不“跳”出來。
三秒?五秒?可能很多人根本堅持不過五秒,就會開始想到別的。
這就是散亂。因為我們的意識根本不受控制,“蹦”出什麼念頭是根本不受我們控制的。

那麼當我們可以把自己的念頭很集中的拴在一處而不散亂的時候,就叫定;
當我們把自己符合佛法知見的念頭很集中的拴在一處而不散亂的時候,就叫正定。
比如唸佛,憶唸佛,不是嘴巴唸,是心念,憶念。
當我們的心念始終在念一尊佛,不管阿彌陀佛還是藥師佛,反正就是憶念一尊佛。
可以念三分鐘不鑽出其他的東西,就是三分鐘的正定;可以念五分鐘就是五分鐘正定;
什麼時候可以念上八年,那就是本煥長老,或者可以尊稱為本煥如來。

本煥長老説,我八年不打一個妄念。
他的第七識已經寫入了不打妄念的規則,也就是佛智慧的規則,
然後第六識按照這個規則運轉了八年。也就是我們看到的他老人家所流露出來的智慧。

佛菩薩的第七識,叫平等性智。
所謂平等性智,就是一切平等,
為啥能平等,因為一切都是因緣和合,一切都是本自性空。
一切都是本自具足、本不生滅、本不動搖、能生萬法、本自清淨。
歸根結底,因為一切“無我”。
而我們要成就佛菩薩的第七識,也就是要轉自己的俱生我執成為平等性智。
就要在用第六識不斷地做“無我”的功夫。久而久之,就是禪定,就是正定。

還回到唸佛法門,當我們一個一個不夾雜任何其他內容,唯有憶唸佛的念頭長久而持續,
當我們唸佛成了一種思維習慣,當我們遇到一個情境,
在大喜大悲,大驚大憂這個起心動念之前,先把佛念起來,而保持下去,
那麼就沒有了凡夫的貪嗔痴,沒有了凡夫的思維。
當把這種沒有貪嗔痴的思維變成一種習慣,
也就書寫了一條新的意識運算規則。就是無我。
然後自己的意識就按照無我的規則運轉,也就成為了菩薩。

所謂修行,就是修掉這些和佛菩薩不一樣的東西;
所謂功夫,就是讓自己像佛菩薩那樣持續下去;
所謂禪定,就是時時刻刻不再圍繞着“我”來瞎琢磨;
所謂成就,就是當這一切變成了自然而然。

選一個法門,選一位明師,
長久熏習下去,一定學有所成。

修行的原理就這麼簡單,
真能幹起來、走下去,太難!


網友上傳配圖

法嘉和他的朋友们
问:请教:禅定是不是首先让自己的大脑顺着一根筋走下去,再在这个基础上放空大脑以达到坐怀不乱,再在这个基础上做到随心所欲?
答:不是。也不是不是。这就是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