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坐,持咒,四禪八定,修佛這些基本概念怎樣理解,有何關係,另外持咒這一法門是如何貫穿整個修學始終?

11/16/2015
念佛 实修
...
網友提問:打坐,持咒,四禪八定,修佛這些基本概念怎樣理解,有何關係,另外持咒這一法門是如何貫穿整個修學始終?
因緣際會,初聞佛法,這聞思易解,可修學上面一片茫然,末學打算專持六字大明咒,一門深入,可這持咒法門,具體如何修持,和四禪八定有何關係,這四禪八定和終證佛果又有何關係,諸位見笑了

法嘉宗智 回答 ,獲得 1 贊

瀉藥。

一,四禪八定
先説娑婆世界。共分成三個部分,欲界、色界、無色界。
欲界,就是慾望勾牽,情迷生死,六道輪轉中的眾生居所;
色界,就是有了禪定,斷除了欲界的煩惱之後,靠禪定喜樂當飯吃的天人居所,還保留了色相;
無色界,就是寂滅到連色相都沒有了。

那麼其中,色界,一羣以禪定的喜樂當飯吃的眾生們,
從下往上,按照禪定水平的深淺,分成四個階段,
也叫做四禪天——離生喜樂、定生喜樂、離喜得樂、舍念清淨。
按照得到不同的禪定水平,也就得了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的聲聞乘果位。

但是,但可是,可但是,這是路上的風景,
這是外道定,這是有相定,這是生滅定,這是不究竟的定,偏空的定,有執着的定,不圓滿的有餘依涅槃的定。

二,啥是定?and慧?
六祖説,外離相曰禪,內不亂曰定。通俗翻譯,當一個境界來的時候,我們面對這個境界的起心動念的受控程度,就是定。
八正道裏最後一個是正定。也叫三昧。三是正,昧是定。所謂三昧正定,就是面對境界的時候,自己的起心動念符合一套佛法正知見的規則。這就是正定。
舉個栗子,比如某人惹了我,凡夫的心念一定是這人討厭,可恨,然後開始設計怎麼報復。
而唸佛人,只要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心念到阿彌陀佛,當下斷除掉凡夫的嗔恨和心思,這就叫唸佛;
如果可以時時處處都用一句阿彌陀佛來斷除掉自己的東想西想,斷除掉自己意識裏的亂七八糟,這就叫唸佛三昧。
就是通過唸佛的方法,讓自己的意識完全處在符合佛智慧的標準裏。
而當定力生起的時候,智慧也跟着發起。
好比有了燈,自然就有了光。

三,打坐,持咒是幹嘛的?
密宗有打坐,觀想本尊空性;
禪宗有打坐,提起念頭,吊起疑情;
天台宗有打坐,數息隨息,安那般那;
淨土宗也有打坐,念茲在茲,一念萬年,觀想阿彌陀佛……

佛説八萬四千法門,其實就是八萬四千種膠囊,裏面裝了同一種藥。只不過有人喜歡紅的,有人喜歡綠的。藉由紅綠不同顏色的膠囊,讓病人痛痛快快地把藥吃下去。
這種藥就是禪定。
智慧從禪定而來,禪定從功夫而起。無論是觀想、無論是看話頭,無論是觀呼吸,無論是唸佛,目的就是一個——
讓我們的意識,盡量少地出現不經允許就蹦出來的東西;
讓我們的意識,儘量集中地圍繞着同一個內容。

好比栓驢樁。我們藉由不同的樁子,為了拴住驢,讓驢怎麼跳怎麼跑都繞不開這個樁子。這是不同法門所要達到的共同目的。
至於宗門不同,無非是樁子有粗細,有黑白,有高矮。目的都一樣,為了栓驢。

四,持咒這法門怎麼貫穿始終?
徹底圓滿具有究竟智慧的,叫佛;
徹底壓根根本不具備智慧的,叫凡夫;
佛和凡夫的混合體,叫菩薩。

那麼智慧的不圓滿,就是因為定力的不圓滿,
定力的不圓滿,就需要功夫,需要修習。
只要我們還有一個煩惱,那麼我們在這個煩惱生起的那一刻,就是凡夫。
哪怕其餘時間都是佛。
那麼持咒,這個修習定力的法門,和本尊相應的法門,就貫穿始終。
用持咒的方式打掉作為凡夫的妄念、散亂、異想天開和瞎琢磨,就是持咒的妙用,就是咒子的功效,就是佛法的威力。
所以只要沒成佛,就是咒子沒念好。

加把火!嘿!


網友上傳配圖

法嘉和他的朋友们
问:您写得棒去,不过有个地方可商榷一下,四禅跟四果不是对应关系的。比如有一类众生不需要初禅,仅以未到地定就可以证初果。而有初禅的众生在见道位之后可以直接证三果,并不需要三禅。见道位以后的众生更可以不再修禅定而仅以四谛十六行相直接证阿罗汉。
您看用得上就用,不必客气。
我的这个教证出自《阿毗达磨俱舍论》
答:我在北京,欢迎来喝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