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臨死之前,親人造惡業我也會被連累?

10/28/2017
杀生 地藏经
...
網友提問:如果我臨死之前,親人造惡業我也會被連累?

讀地藏經的疑惑,為什麼我死前後,親人造善業或惡業,我也會受益或連累


法嘉宗智 回答 ,獲得 2 贊

捎帶着這個問題,我追問一個問題。兩個問題必須一起答。

佛臨死之前,拉稀了,祂難受不難受?!

如果難受,那祂不是佛,觸緣受,受緣愛……這在十二因緣裏根本沒出去。那祂不是佛。

如果不難受。拉稀這個業果,有沒有報在祂身上。就是小時候户外遊戲常常做着鬼臉説的那句話“你打不着!”

這就是經典裏所説的“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不是沒有後有,而是無論後有什麼樣子,“我”都不陷其中……


回到地藏經裏的原話。

  “世尊!習惡眾生,從纖毫間,便至無量。是諸眾生,有如此習,臨命終時,父母眷屬宜為設福,以資前路。或懸幡蓋,及然油燈,或轉讀尊經,或供養佛像及諸聖像。乃至唸佛菩薩及闢支佛名字,一名一號,歷臨終人耳根,或聞在本識。是諸眾生所造惡業,計其感果,必墮惡趣,緣是眷屬為臨終人修此聖因,如是眾罪,悉皆銷滅。若能更為身死之後,七七日內,廣造眾善,能使是諸眾生,永離惡趣,得生人天,受勝妙樂,現在眷屬,利益無量。

  “是故我今對佛世尊,及天龍八部、人、非人等,勸於閻浮提眾生:臨終之日,慎勿殺害,及造惡緣——拜祭鬼神,求諸魍魎。何以故?爾所殺害,乃至拜祭,無纖毫之力利益亡人,但結罪緣,轉增深重。假使來世,或現在生,得獲聖分,生人天中,緣是臨終被諸眷屬造是惡因,亦令是命終人,殃累對辯,晚生善處。何況臨命終人,在生未曾有少善根,各據本業,自受惡趣,何忍眷屬,更為增業?譬如有人,從遠地來,絕糧三日,所負擔物,強過百斤。忽遇鄰人,更附少物,以是之故,轉復困重。世尊!我觀閻浮眾生,但能於諸佛教中,乃至善事,一毛一渧,一沙一塵,如是利益,悉皆自得。”

大正藏第 13 冊 No. 0412 地藏菩薩本願經


一、善惡因緣果

這裏説了兩個情況,臨命終時,一個是行善的,一個是作惡的。

當年翻譯經文的都是老司機,話都説的滴水不漏。但是無奈很多人自己樂意想很多……

為善的——修此聖因;造惡的——但結罪緣。

因緣果報,寫成數學公式,

因+緣=果。

那麼顯然,有善因有善緣,就會有善果。反之就是惡果。


二、善惡

那麼什麼叫善,什麼叫惡。

佛教裏對於善惡的定義,不同於老百姓嘴裏的善良和惡毒。

所以我也總説一句話,不要用凡夫的道德去綁架佛菩薩的智慧。

佛法的核心思想,是離迷向覺。斷除貪嗔痴,契入覺正淨。

朝着覺正淨方向來的,叫善;反之,叫惡。


三、善業惡業

一切有助於斷除貪嗔痴的因、緣,就是善業。

比如對於聲聞乘——殺盜淫妄酒。

對於天人乘——還要加上一個不綺語、不惡口、不兩舌、戒貪嗔痴。

對於菩薩乘——持戒、佈施、精進、忍辱、禪定、般若……

統歸來説,三十七菩提道品,正向的是善業,反向的是惡業。


四、回到問題

臨命終時,如果親人做好事,作為當事人。

我們看到,聽到,感受到。是否有利於慈悲心、清淨心、智慧心的生起,如果有利於,那麼眷屬親人就為我們造了個善因。

如果聽到,看到,感受到。他們在殺生,在裝神弄鬼,是否會培養出更多的嗔恨、嗔恚、妄想、分別、執着,如果確實把起心動念推向了這個方向,那就是但結罪緣。


五、果報。

佛告諸大眾:“難陀苾芻先所作業,果報成熟皆悉現前。”廣説如餘。即説頌曰:
“假使經百劫,  所作業不亡,
 因緣會遇時,  果報還自受。

大正藏第 11 冊 No. 0310 大寶積經

無論親人們做的善因,惡緣,終歸在因緣會遇的時候會果報現前。

具體啥時候,不一定。經裏沒説,書裏沒寫。

無非是早點兒晚點兒,快點兒慢點兒的事兒而已……


六、咋辦?

回到一開始我們討論的佛拉稀難不難受的問題。

唯有得解脱,才不受後有。

唯有真圓滿,方離一切苦。

唯有真修行,能斷一切漏……


七、咋修?(原文一大段,方便閲讀我分段了。)

“複次,五解脱處,是佛所説。

謂有苾芻於説法師所親近承事,尊重恭敬,修習梵行,暫無止息,隨其親近承事即得利益;若時聞師宣説正法,心生喜樂,起重法想,隨生彼心,未能廣大聽受記念,但於其中,能知一法,隨知一法,即解一義,若不解其義,即不能於法而生喜心;是故解了其義,心生歡喜,以心喜故,身得輕安,由身輕安,即樂受相應,由樂受故,心住三摩呬多;住彼心故,能如實知,復如實觀,如實觀故,即離塵離貪,得解脱智;解脱智起,即得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有苾芻,於説法師所,親近承事,尊重恭敬,修習梵行,暫無止息,隨其親近承事,即得聞法;隨其所聞,心生喜樂,起重法想;隨生彼心,能於其中,廣大聽受、廣大記念,隨知諸法,即解諸義,若不解諸義,即不能於法而生喜心;是故解了諸義,心生歡喜,以喜心故,身得輕安,由身輕安,即樂受相應,由樂受故,心住三摩呬多;住彼心故,能如實知,復如實觀,如實觀故,即離塵離貪,得解脱智;解脱智起,即得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有苾芻,於説法師所,親近承事,尊重恭敬修習梵行,暫無止息,隨其親近承事,即得聞法;隨其所聞,心生喜樂,起重法想,隨生彼心,而能廣大聽受記念,復能一一如實解了諸義,廣為他人分別演説,若不解諸義,即不能於法而生喜心;是故解了諸義,心生歡喜,以心喜故,身得輕安,由身輕安,即樂受相應,以樂受故,心住三摩呬多;住彼心故,能如實知,復如實觀,如實觀故,即離塵離貪,得解脱智;解脱智起,即得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有苾芻於説法師所,親近承事,尊重恭敬,修習梵行,暫無止息,隨其親近承事,即得聞法;隨其所聞,心生喜樂,起重法想,隨生彼心,而能廣大聽受記念,復能心住一境,不退不沒,於所聞法,隨尋隨伺,發生正慧;隨起尋伺,即於諸法,一一了知,隨知諸法,即解諸義,廣為他人分別演説,若不解諸義,即不能於法而生喜心;是故解了諸義,心生歡喜,以心喜故,身得輕安,由身輕安,即樂受相應,以樂受故,心住三摩呬多;住彼心故,能如實知,復如實觀,如實觀故,即離塵離貪,得解脱智;解脱智起,即得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有苾芻,於説法師所,親近承事,尊重恭敬,修習梵行,暫無止息,隨其親近承事,即得聞法;隨其所聞,心生喜樂,起重法想,隨生彼心,而能廣大聽受記念,心住一境,不退不沒,於所聞法,隨尋隨伺,發生正慧,已復能於彼別三摩地門,善住攝心,隨所住心,轉復增勝,即於諸法,一一了知,隨知諸法,即解諸義,廣為他人分別演説,若不解諸義,即不能於法而生喜心;是故解了諸義,心生歡喜,以心喜故,身得輕安,由身輕安,即樂受相應,以樂受故,心住三摩呬多;住彼心故,能如實知,復如實觀,如實觀故,即離塵離貪,得解脱智;解脱智起,即得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如是等名為五解脱處。

大正藏第 01 冊 No. 0012 大集法門經


八,看不懂還嫌麻煩的。

還有一個五解脱處。這個前面講過的,經裏邊還有什麼處什麼處,裏邊有五解脱處。五解脱處是《集異門論》裏邊的,我們大概摘了一點。它每一個裏邊都很長,後邊一段文差不多的,我們就前面的都寫了,後面就把總的寫上去了。

第一種是“大師及諸師尊説法要”,聽了大師佛或者菩薩、阿羅漢、祖師等等説法之後,能夠解脱。怎麼解脱呢?“於彼法要,能正了知,若法若義,了知法義之後,便生歡喜心”。歡喜心起了之後,喜樂;喜樂之後,輕安;輕安之後,就受樂受;樂受之後,心定;定了之後,“如實見”,慧來了;“如實見故”生厭離;厭離之後就出離;出離之後,得解脱、證涅盤。就是從因,聽了佛説的法、經,或者是其它的菩薩等等説的經、法要之後,能夠得到解脱。這是第一種。

  第二種,“以大音聲讀誦隨所曾聞究竟法要”,你大聲地朗誦你自己以前聽過的法。所以要唸誦,唸誦就是要緊,唸誦之後也能得解脱。

  第三種,“為他廣説開示曾所聞究竟法要”,“究竟法要”,重要的、究竟的意思,是最了義的那些,為人家説也能得解脱。這個要當心,不要説“説法能解脱的”,譁……,趕快給人家説。説錯了,糟糕了,不但不解脱,把大家跟你自己一下拉下去了。要“究竟法要”,確實自己懂了,給人家説,也能得解脱。

  第四,“獨處寂靜,思惟、籌量、觀察、隨曾所聞究竟法要所有義趣”,也能得解脱。一定要去説嗎?不一定。你一個人在寂靜的地方,好好地思惟觀察也能得解脱。

  第五,“能善取隨一定相”,“於彼定相能善思惟”的人,你取一個定相,就是入定。入定的思惟,那是更好了,那是善通達,能夠得到解脱。


敏公上師開示


實修實行真解脱,不受後有。

不修不行不解脱,嘿嘿嘿……



網友上傳配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