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為道元功德母

3/2/2021
信为道源功德母
...
網友提問:信為道元功德母
師父吉祥。小參中您開示的華嚴經的那一段偈子,是指下面這一段(摘自大正藏No.0279大方廣佛華嚴經)。還是您在道友圈分享的那一小段。感恩師父!

———————————————

賢首品第十二之一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説無濁亂清淨行大功德已,欲顯示菩提心功德故,以偈問賢首菩薩曰:

“我今已為諸菩薩,  説佛往修清淨行,
 仁亦當於此會中,  演暢修行勝功德。”

爾時,賢首菩薩以偈答曰:
“善哉仁者應諦聽,  彼諸功德不可量,
 我今隨力説少分,  猶如大海一滴水。
 若有菩薩初發心,  誓求當證佛菩提,
 彼之功德無邊際,  不可稱量無與等。
 何況無量無邊劫,  具修地度諸功德,
 十方一切諸如來,  悉共稱揚不能盡。
 如是無邊大功德,  我今於中説少分,
 譬如鳥足所履空,  亦如大地一微塵。
 菩薩發意求菩提,  非是無因無有緣,
 於佛法僧生淨信,  以是而生廣大心。
 不求五欲及王位,  富饒自樂大名稱,
 但為永滅眾生苦,  利益世間而發心。
 常欲利樂諸眾生,  莊嚴國土供養佛,
 受持正法修諸智,  證菩提故而發心。
 深心信解常清淨,  恭敬尊重一切佛,
 於法及僧亦如是,  至誠供養而發心。
 深信於佛及佛法,  亦信佛子所行道,
 及信無上大菩提,  菩薩以是初發心。
 信為道元功德母,  長養一切諸善法,
 斷除疑網出愛流,  開示涅盤無上道。
 信無垢濁心清淨,  滅除憍慢恭敬本,
 亦為法藏第一財,  為清淨手受眾行。
 信能惠施心無吝,  信能歡喜入佛法,
 信能增長智功德,  信能必到如來地。
 信令諸根淨明利,  信力堅固無能壞,
 信能永滅煩惱本,  信能專向佛功德。
 信於境界無所着,  遠離諸難得無難,
 信能超出眾魔路,  示現無上解脱道。
 信為功德不壞種,  信能生長菩提樹,
 信能增益最勝智,  信能示現一切佛。
 是故依行説次第,  信樂最勝甚難得,
 譬如一切世間中,  而有隨意妙寶珠。
 若常信奉於諸佛,  則能持戒修學處;
 若常持戒修學處,  則能具足諸功德。
 戒能開發菩提本,  學是勤修功德地;
 於戒及學常順行,  一切如來所稱美。
 若常信奉於諸佛,  則能興集大供養;
 若能興集大供養,  彼人信佛不思議。
 若常信奉於尊法,  則聞佛法無厭足;
 若聞佛法無厭足,  彼人信法不思議。
 若常信奉清淨僧,  則得信心不退轉;
 若得信心不退轉,  彼人信力無能動。
 若得信力無能動,  則得諸根淨明利;
 若得諸根淨明利,  則能遠離惡知識。
 若能遠離惡知識,  則得親近善知識;
 若得親近善知識,  則能修集廣大善。
 若能修集廣大善,  彼人成就大因力;
 若人成就大因力,  則得殊勝決定解。
 若得殊勝決定解,  則為諸佛所護念;
 若為諸佛所護念,  則能發起菩提心。
 若能發起菩提心,  則能勤修佛功德;
 若能勤修佛功德,  則得生在如來家。
 若得生在如來家,  則善修行巧方便;
 若善修行巧方便,  則得信樂心清淨。
 若得信樂心清淨,  則得增上最勝心;
 若得增上最勝心,  則常修習波羅蜜。
 若常修習波羅蜜,  則能具足摩訶衍;
 若能具足摩訶衍,  則能如法供養佛。
 若能如法供養佛,  則能唸佛心不動;
 若能唸佛心不動,  則常睹見無量佛。
 若常睹見無量佛,  則見如來體常住;
 若見如來體常住,  則能知法永不滅。
 若能知法永不滅,  則得辯才無障礙;
 若得辯才無障礙,  則能開演無邊法。
 若能開演無邊法,  則能慈愍度眾生;
 若能慈愍度眾生,  則得堅固大悲心。
 若得堅固大悲心,  則能愛樂甚深法;
 若能愛樂甚深法,  則能舍離有為過。
 若能舍離有為過,  則離憍慢及放逸;
 若離憍慢及放逸,  則能兼利一切眾。
 若能兼利一切眾,  則處生死無疲厭;
 若處生死無疲厭,  則能勇健無能勝。
 若能勇健無能勝,  則能發起大神通;
 若能發起大神通,  則知一切眾生行。
 若知一切眾生行,  則能成就諸羣生;
 若能成就諸羣生,  則得善攝眾生智。
 若得善攝眾生智,  則能成就四攝法;
 若能成就四攝法,  則與眾生無限利。
 若與眾生無限利,  則具最勝智方便;
 若具最勝智方便,  則住勇猛無上道。
 若住勇猛無上道,  則能摧殄諸魔力;
 若能摧殄諸魔力,  則能超出四魔境。
 若能超出四魔境,  則得至於不退地;
 若得至於不退地,  則得無生深法忍。
 若得無生深法忍,  則為諸佛所授記;
 若為諸佛所授記,  則一切佛現其前。
 若一切佛現其前,  則了神通深密用;
 若了神通深密用,  則為諸佛所憶念。
 若為諸佛所憶念,  則以佛德自莊嚴;
 若以佛德自莊嚴,  則獲妙福端嚴身。
 若獲妙福端嚴身,  則身晃耀如金山;
 若身晃耀如金山,  則相莊嚴三十二。
 若相莊嚴三十二,  則具隨好為嚴飾;
 若具隨好為嚴飾,  則身光明無限量。
 若身光明無限量,  則不思議光莊嚴;
 若不思議光莊嚴,  其光則出諸蓮華。
 其光若出諸蓮華,  則無量佛坐華上;
 示現十方靡不遍,  悉能調伏諸眾生。
 若能如是調眾生,  則現無量神通力。
 若現無量神通力,  則住不可思議土,
 演説不可思議法,  令不思議眾歡喜。
 若説不可思議法,  令不思議眾歡喜,
 則以智慧辯才力,  隨眾生心而化誘。
 若以智慧辯才力,  隨眾生心而化誘,
 則以智慧為先導,  身語意業恆無失。
 若以智慧為先導,  身語意業恆無失,
 則其願力得自在,  普隨諸趣而現身。
 若其願力得自在,  普隨諸趣而現身,
 則能為眾説法時,  音聲隨類難思議。
 若能為眾説法時,  音聲隨類難思議,
 則於一切眾生心,  一念悉知無有餘。
 若於一切眾生心,  一念悉知無有餘,
 則知煩惱無所起,  永不沒溺於生死。
 若知煩惱無所起,  永不沒溺於生死,
 則獲功德法性身,  以法威力現世間。
 若獲功德法性身,  以法威力現世間,
 則獲十地十自在,  修行諸度勝解脱。
 若獲十地十自在,  修行諸度勝解脱,
 則獲灌頂大神通,  住於最勝諸三昧。
 若獲灌頂大神通,  住於最勝諸三昧,
 則於十方諸佛所,  應受灌頂而升位。
 若於十方諸佛所,  應受灌頂而升位,
 則蒙十方一切佛,  手以甘露灌其頂。
 若蒙十方一切佛,  手以甘露灌其頂,
 則身充遍如虛空,  安住不動滿十方。
 若身充遍如虛空,  安住不動滿十方,
 則彼所行無與等,  諸天世人莫能知。
 菩薩勤修大悲行,  願度一切無不果,
 見聞聽受若供養,  靡不皆令獲安樂。
 彼諸大士威神力,  法眼常全無缺減,
 十善妙行等諸道,  無上勝寶皆令現。
 譬如大海金剛聚,  以彼威力生眾寶,
 無減無增亦無盡,  菩薩功德聚亦然。
 或有剎土無有佛,  於彼示現成正覺,
 或有國土不知法,  於彼為説妙法藏。
 無有分別無功用,  於一念頃遍十方,
 如月光影靡不周,  無量方便化羣生。
 於彼十方世界中,  念念示現成佛道,
 轉正法輪入寂滅,  乃至舍利廣分佈。
 或現聲聞獨覺道,  或現成佛普莊嚴,
 如是開闡三乘教,  廣度眾生無量劫。
 或現童男童女形,  天龍及以阿修羅,
 乃至摩睺羅伽等,  隨其所樂悉令見。
 眾生形相各不同,  行業音聲亦無量,
 如是一切皆能現,  海印三昧威神力。
 嚴淨不可思議剎,  供養一切諸如來,
 放大光明無有邊,  度脱眾生亦無限。
 智慧自在不思議,  説法言辭無有礙,
 施戒忍進及禪定,  智慧方便神通等。
 如是一切皆自在,  以佛華嚴三昧力,
 一微塵中入三昧,  成就一切微塵定,
 而彼微塵亦不增,  於一普現難思剎。
 彼一塵內眾多剎,  或有有佛或無佛,
 或有雜染或清淨,  或有廣大或狹小,
 或復有成或有壞,  或有正住或傍住,
 或如曠野熱時焰,  或如天上因陀網。
 如一塵中所示現,  一切微塵悉亦然。
 此大名稱諸聖人,  三昧解脱神通力,
 若欲供養一切佛,  入於三昧起神變,
 能以一手遍三千,  普供一切諸如來。
 十方所有勝妙華,  塗香末香無價寶,
 如是皆從手中出,  供養道樹諸最勝。
 無價寶衣雜妙香,  寶幢幡蓋皆嚴好,
 真金為華寶為帳,  莫不皆從掌中雨。
 十方所有諸妙物,  應可奉獻無上尊,
 掌中悉雨無不備,  菩提樹前持供佛。
 十方一切諸妓樂,  鐘鼓琴瑟非一類,
 悉奏和雅妙音聲,  靡不從於掌中出。
 十方所有諸讚頌,  稱歎如來實功德,
 如是種種妙言辭,  皆從掌內而開演。
 菩薩右手放淨光,  光中香水從空雨,
 普灑十方諸佛土,  供養一切照世燈。
 又放光明妙莊嚴,  出生無量寶蓮華,
 其華色相皆殊妙,  以此供養於諸佛。
 又放光明華莊嚴,  種種妙華集為帳,
 普散十方諸國土,  供養一切大德尊。
 又放光明香莊嚴,  種種妙香集為帳,
 普散十方諸國土,  供養一切大德尊。
 又放光明末香嚴,  種種末香聚為帳,
 普散十方諸國土,  供養一切大德尊。
 又放光明衣莊嚴,  種種名衣集為帳,
 普散十方諸國土,  供養一切大德尊。
 又放光明寶莊嚴,  種種妙寶集為帳,
 普散十方諸國土,  供養一切大德尊。
 又放光明蓮莊嚴,  種種蓮華集為帳,
 普散十方諸國土,  供養一切大德尊。
 又放光明瓔莊嚴,  種種妙瓔集為帳,
 普散十方諸國土,  供養一切大德尊。
 又放光明幢莊嚴,  其幢絢煥備眾色,
 種種無量皆殊好,  以此莊嚴諸佛土。
 種種雜寶莊嚴蓋,  眾妙繒幡共垂飾,
 摩尼寶鐸演佛音,  執持供養諸如來。
 手出供具難思議,  如是供養一導師,
 一切佛所皆如是,  大士三昧神通力。
 菩薩住在三昧中,  種種自在攝眾生,
 悉以所行功德法,  無量方便而開誘。
 或以供養如來門,  或以難思佈施門,
 或以頭陀持戒門,  或以不動堪忍門。
 或以苦行精進門,  或以寂靜禪定門,
 或以決了智慧門,  或以所行方便門。
 或以梵住神通門,  或以四攝利益門,
 或以福智莊嚴門,  或以因緣解脱門。
 或以根力正道門,  或以聲聞解脱門,
 或以獨覺清淨門,  或以大乘自在門。
 或以無常眾苦門,  或以無我壽者門,
 或以不淨離欲門,  或以滅盡三昧門。
 隨諸眾生病不同,  悉以法藥而對治;
 隨諸眾生心所樂,  悉以方便而滿足;
 隨諸眾生行差別,  悉以善巧而成就。
 如是三昧神通相,  一切天人莫能測。
 有妙三昧名隨樂,  菩薩住此普觀察,
 隨宜示現度眾生,  悉使歡心從法化。
 劫中饑饉災難時,  悉與世間諸樂具,
 隨其所欲皆令滿,  普為眾生作饒益。
 或以飲食上好味,  寶衣嚴具眾妙物,
 乃至王位皆能舍,  令好施者悉從化。
 或以相好莊嚴身,  上妙衣服寶瓔珞,
 華鬘為飾香塗體,  威儀具足度眾生。
 一切世間所好尚,  色相顏容及衣服,
 隨應普現愜其心,  𢔌樂色者皆從道。
 迦陵頻伽美妙音,  俱枳羅等妙音聲,
 種種梵音皆具足,  隨其心樂為説法。
 八萬四千諸法門,  諸佛以此度眾生,
 彼亦如其差別法,  隨世所宜而化度。
 眾生苦樂利衰等,  一切世間所作法,
 悉能應現同其事,  以此普度諸眾生。
 一切世間眾苦患,  深廣無涯如大海,
 與彼同事悉能忍,  令其利益得安樂。
 若有不識出離法,  不求解脱離諠憒,
 菩薩為現舍國財,  常樂出家心寂靜。
 家是貪愛繫縛所,  欲使眾生悉免離,
 故示出家得解脱,  於諸欲樂無所受。
 菩薩示行十種行,  亦行一切大人法,
 諸仙行等悉無餘,  為欲利益眾生故。
 若有眾生壽無量,  煩惱微細樂具足,
 菩薩於中得自在,  示受老病死眾患。
 或有貪慾瞋恚痴,  煩惱猛火常熾然,
 菩薩為現老病死,  令彼眾生悉調伏。
 如來十力無所畏,  及以十八不共法,
 所有無量諸功德,  悉以示現度眾生。
 記心教誡及神足,  悉是如來自在用,
 彼諸大士皆示現,  能使眾生盡調伏。
 菩薩種種方便門,  隨順世法度眾生,
 譬如蓮華不着水,  如是在世令深信。
 雅思淵才文中王,  歌舞談説眾所欣,
 一切世間眾技術,  譬如幻師無不現。
 或為長者邑中主,  或為賈客商人導,
 或為國王及大臣,  或作良醫善眾論。
 或於曠野作大樹,  或為良藥眾寶藏,
 或作寶珠隨所求,  或以正道示眾生。
 若見世界始成立,  眾生未有資身具,
 是時菩薩為工匠,  為之示現種種業。
 不作逼惱眾生物,  但説利益世間事,
 咒術藥草等眾論,  如是所有皆能説。
 一切仙人殊勝行,  人天等類同信仰,
 如是難行苦行法,  菩薩隨應悉能作。
 或作外道出家人,  或在山林自勤苦,
 或露形體無衣服,  而於彼眾作師長。
 或現邪命種種行,  習行非法以為勝,
 或現梵志諸威儀,  於彼眾中為上首。
 或受五熱隨日轉,  或持牛狗及鹿戒,
 或着壞衣奉事火,  為化是等作導師。
 或有示謁諸天廟,  或復示入恆河水,
 食根果等悉示行,  於彼常思已勝法。
 或現蹲踞或翹足,  或卧草棘及灰上,
 或復卧杵求出離,  而於彼眾作師首。
 如是等類諸外道,  觀其意解與同事,
 所示苦行世靡堪,  令彼見已皆調伏。
 眾生迷惑稟邪教,  住於惡見受眾苦,
 為其方便説妙法,  悉令得解真實諦。
 或邊咒語説四諦,  或善密語説四諦,
 或人直語説四諦,  或天密語説四諦,
 分別文字説四諦,  決定義理説四諦,
 善破於他説四諦,  非外所動説四諦,
 或八部語説四諦,  或一切語説四諦,
 隨彼所解語言音,  為説四諦令解脱。
 所有一切諸佛法,  皆如是説無不盡,
 知語境界不思議,  是名説法三昧力。

法嘉宗智 回答

這一段兒都好……能多誦讀肯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