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才能讓自己讀佛經像讀小説一樣的入迷?
5/17/2016
實修

雖然看了南懷瑾很多關於佛經的書,但是拿到佛經時依然無法進入那種入迷的狀態。會感覺很費神。難道真的有慧根的存在?
法嘉宗智 回答
,獲得 3 贊
我們都有一個共識。面對工作、生活中的新手,
我們把自己以前失敗的教訓或者成功的經驗告訴他的時候,基本是無效的。
該走的彎路一步不會少,該吃的虧一個都不落。
很簡單,我們經歷過的、懂的、體悟過的,是經驗;
他零基礎,大白紙,全新的,這時候他只能學到見聞。
換言之,因為對話關係不平等,所以無奈只能把經驗解讀成自己的一個見聞。
佛經是佛的問答錄,弟子提問佛陀來答。
更確切地説,佛講的是經驗,以祂的禪定力和智慧水平在解決一切事情的時候所呈現的經驗。
而如果我們有相關的定慧水平,那麼就如同六祖一樣,一句“無所住而生其心”就大徹大悟。
因為在經驗層面,六祖和佛是有對話基礎的,是有共識的,佛的這句話在他這裏是引起共鳴和震動的。
而我們沒有定慧的經驗,聽再多的佛經,無非就是把佛的經驗聽成了見聞,學成了知識。
佛是過來人,説的是過來話,
我們想方設法的,是自己也走過去,然後可以和佛有對話基礎,
而不是順着佛説的樣子自己去描述,去揣度,去推演,然後好像自己也真的去過了——這叫觀察義禪。是狂禪,是邪法。
乞丐兩父子蹲在牆角裏煮紅薯。
兒子説:爸!我以後要是發達了,一定讓你像富人一樣,天天喝疙瘩湯。
父親説:呸!哪個富人天天喝疙瘩湯!富人是天天吃餃子!
其實多少法油子,就是在那兒妄想着天天煮餃子……
我們把自己以前失敗的教訓或者成功的經驗告訴他的時候,基本是無效的。
該走的彎路一步不會少,該吃的虧一個都不落。
很簡單,我們經歷過的、懂的、體悟過的,是經驗;
他零基礎,大白紙,全新的,這時候他只能學到見聞。
換言之,因為對話關係不平等,所以無奈只能把經驗解讀成自己的一個見聞。
佛經是佛的問答錄,弟子提問佛陀來答。
更確切地説,佛講的是經驗,以祂的禪定力和智慧水平在解決一切事情的時候所呈現的經驗。
而如果我們有相關的定慧水平,那麼就如同六祖一樣,一句“無所住而生其心”就大徹大悟。
因為在經驗層面,六祖和佛是有對話基礎的,是有共識的,佛的這句話在他這裏是引起共鳴和震動的。
而我們沒有定慧的經驗,聽再多的佛經,無非就是把佛的經驗聽成了見聞,學成了知識。
佛是過來人,説的是過來話,
我們想方設法的,是自己也走過去,然後可以和佛有對話基礎,
而不是順着佛説的樣子自己去描述,去揣度,去推演,然後好像自己也真的去過了——這叫觀察義禪。是狂禪,是邪法。
乞丐兩父子蹲在牆角裏煮紅薯。
兒子説:爸!我以後要是發達了,一定讓你像富人一樣,天天喝疙瘩湯。
父親説:呸!哪個富人天天喝疙瘩湯!富人是天天吃餃子!
其實多少法油子,就是在那兒妄想着天天煮餃子……
網友上傳配圖
法嘉和他的朋友们

问:可是有一些佛走过的体验过的,我们体验不到怎么办,就像这个穷人应该不会体验到做富人的经历
答:所以琢磨富人过什么日子是瞎扯,重要的是赚钱。想明白佛的体验,只有实修。而不是拿着佛经去猜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