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不同階段的修行者的提問是不是應該有不同程度的回答?甚至某個回答是不究竟的反而更有好效果?
10/1/2015
次第

換句話説,在知乎上提問回答,這個答案可能並不適用所有人?過於究竟的答案智慧不足的人可能反而看不懂?
所以説,修行者的問答是否只侷限於一對一指導才是最好的?
也就是説,對於佛法問題的知乎上的答案即便非常正確,究竟,但可能並不能讓所有抱有該問題疑問的人釋疑?
不過換句話説,一對一的指導也不一定能解答提問者的疑慮,這還要看答者的智慧吧?
法嘉宗智 回答
討論這個問題,有一個不得不談的詞兒——“次第”。
通俗講,次第就是一個升級打怪的進步過程,而且下兼容。隨着定慧水平越來越高,破除的無明(煩惱、貪嗔痴)也越來越細微。
我們宣講佛法的目的,是讓眾生通過自己的真修實幹,從自己的煩惱中解脱出來,
那麼不同階段的修行者,自然就有不同階段的煩惱。也自然就有與之對應的操作方法。
這個當然是一對一最有效。在自度的階段,這是上上選。
當然,到了自己有所成就,需要度化別人的時候,多聽多學多看看高手怎麼為其他師兄們解答問題,自然是大有裨益的。
至於某個回答是不是不究竟的。可以這麼説,凡有所説,都是不究竟的,都是方便接引,都是指着月亮的手指頭,讓我們“進入真理實相”的一個路標,終歸還要自己回頭看。
六祖一句“汝若返照,密在汝邊”是否究竟?可以用20萬字來説他如何究竟,也可以用20萬字來説他如何不究竟。真實的究竟,是沒法用語言表達的。自己有了就是有了,沒有就是沒有。
六祖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是否究竟?如果沒神秀的那個“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在先,那就是邊見、就是斷滅見、就是邪見、就是偏空、就是狂禪。但是六祖的這個偈子不是為了説“沒有”,而是要破神秀的那個“有”。所以此時此刻,就究竟圓滿了。如果不了知六祖做這個偈子的目的和經過,單拿出來“不是樹,不是台”,就落了文字相,更鑽了魔境界。
六祖今天真倒黴,咱們繼續説六祖的那句“心平何勞持戒”。多少修道狂人死在這句話上。被這六個字活活耽誤了一輩子。為啥?他覺得自己心平了,用不着持戒。而且堂而皇之的栽贓給六祖,這和何勞持戒不是我不持啊,是六祖説用不着啊!六祖説的心平,是究竟了義的心平啊!咱的一肚子貪嗔痴,真不平啊!!!兩千年了,六祖肉身不壞,還坐那兒呢!咱有這手藝的時候,再來説持不持戒,用不用禪。否則就是狂慧,就是狂禪,就是禪油子,就是佛棍。
回答多少,問多少。都是聽聞。聽來了都是意識境界,都是文字相。這些東西最騙人。到了究竟處才知道“空拳誑小兒,黃葉止兒啼”。
找個善知識,對自己修行瞭解,對自己修行負責的人,把自己當個傻子,他説做啥咱做啥,踏踏實實幹下去。其實這才是最好的效果,沒有之一!
通俗講,次第就是一個升級打怪的進步過程,而且下兼容。隨着定慧水平越來越高,破除的無明(煩惱、貪嗔痴)也越來越細微。
我們宣講佛法的目的,是讓眾生通過自己的真修實幹,從自己的煩惱中解脱出來,
那麼不同階段的修行者,自然就有不同階段的煩惱。也自然就有與之對應的操作方法。
這個當然是一對一最有效。在自度的階段,這是上上選。
當然,到了自己有所成就,需要度化別人的時候,多聽多學多看看高手怎麼為其他師兄們解答問題,自然是大有裨益的。
至於某個回答是不是不究竟的。可以這麼説,凡有所説,都是不究竟的,都是方便接引,都是指着月亮的手指頭,讓我們“進入真理實相”的一個路標,終歸還要自己回頭看。
六祖一句“汝若返照,密在汝邊”是否究竟?可以用20萬字來説他如何究竟,也可以用20萬字來説他如何不究竟。真實的究竟,是沒法用語言表達的。自己有了就是有了,沒有就是沒有。
六祖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是否究竟?如果沒神秀的那個“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在先,那就是邊見、就是斷滅見、就是邪見、就是偏空、就是狂禪。但是六祖的這個偈子不是為了説“沒有”,而是要破神秀的那個“有”。所以此時此刻,就究竟圓滿了。如果不了知六祖做這個偈子的目的和經過,單拿出來“不是樹,不是台”,就落了文字相,更鑽了魔境界。
六祖今天真倒黴,咱們繼續説六祖的那句“心平何勞持戒”。多少修道狂人死在這句話上。被這六個字活活耽誤了一輩子。為啥?他覺得自己心平了,用不着持戒。而且堂而皇之的栽贓給六祖,這和何勞持戒不是我不持啊,是六祖説用不着啊!六祖説的心平,是究竟了義的心平啊!咱的一肚子貪嗔痴,真不平啊!!!兩千年了,六祖肉身不壞,還坐那兒呢!咱有這手藝的時候,再來説持不持戒,用不用禪。否則就是狂慧,就是狂禪,就是禪油子,就是佛棍。
回答多少,問多少。都是聽聞。聽來了都是意識境界,都是文字相。這些東西最騙人。到了究竟處才知道“空拳誑小兒,黃葉止兒啼”。
找個善知識,對自己修行瞭解,對自己修行負責的人,把自己當個傻子,他説做啥咱做啥,踏踏實實幹下去。其實這才是最好的效果,沒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