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信佛熱心幫住持辦事被説沒辦好我很生氣?

10/25/2017
随心行受报 这是A 行者
...
網友提問:媽媽信佛熱心幫住持辦事被説沒辦好我很生氣?
真心的感謝所有回答問題的朋友,你們的每一條回答我都認真看過不止一遍,雖然很多現在看不懂,但我都已收藏並開始學習。至於派別之爭,各位都是佛的子弟,各自跟隨內心的方向就好。

因為有你們的回答,我也反省了自己的錯誤,無論他人的本意到底如何(其實我真不知道),我都不該生這麼大氣,更不該猜度他人意圖、評判他人功過是非、毀謗他人聲名。

第一次的知乎提問,就我來説,已經非常圓滿了!現在的我重歸平靜,都有回答的每一位的功勞。真的萬分感謝!所以我就把我所有的問題和回答都刪掉啦!留下你們的回答時常複習思考!提問的這兩天你們給我的每一句回答,真的太寶貴太豐富了!


萬千法門,希望我能早點看懂你們説的每一句,也希望我能早日找到自己最喜歡修學方法越來越有智慧!

法嘉宗智 回答

這題如果不掛佛教標籤,掛個人情世故、做人做事,教養素質的標籤,咱們可以把這幫出家人從頭罵到尾,不懂事兒啊、佔便宜賣乖啊、惡性裝逼犯啊、會不會做人啊、懂不懂人事兒啊……諸如此類可以罵他三天三夜。而且都不帶重樣兒的。

但是既然這道題的標籤是佛教,我們就站在一個接受佛陀的教育的修行人的角度來説這個問題。


佛法的道理,區別於世間的道理。

世間的道理終歸有個對錯,你這麼做好,你那麼做不好……

而佛教的道理只有一個——隨業受報。也叫因果不虛。

我們面對每一個問題的時候,首先,他是過去因由的果報現前,同時,也是未來某個果報的因。

有什麼樣子的業因,就會有什麼樣子的果報。你造清淨的因,就會有清淨的果。


面對每一個境遇的時候,我會怎麼想,怎麼起心動念……

和尚的做法從人情世故來説,挺差勁的,面對這個情境,我會如何起心動念呢?

1、這和尚特麼的傻×,白吃棗還嫌核兒大,老孃下次不伺候了!——這是A

2、可能我確實做的不夠周全,下次我努力學習改正——這是B

3、我操!你丫傻逼!……不對!是我的錯,我不該罵街——這是C

4、南無阿彌陀佛!——這是D。

四種心行,就是四種業因,決定了四種果報。

A、落入貪嗔痴徒增嗔心,火燒功德林;

B、以後學會世間人情,辦事更靠譜;

C、降伏嗔心,既往前進;

D、督攝六根,淨念相繼。

A是世間愚痴凡夫;B是世間聰明凡夫;C是出世間法修持行者;D是菩薩。


如果熱心的目的不是為了別人誇,那麼他愛誇不誇。

如果辦事的目的不是為了娛樂自己和他人,你管他説啥。


老百姓説,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耶穌説,左手做的好事不要叫右手知道。

師叔説,凡事我必盡心,成功不必在我。

佛説,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無不是業。


解脱,不是給自己和他人找個説法。他有起心動念是他不對,就着他的錯你繼續起心動念你也跟着往裏栽。


他怎麼惹你了其實不重要,他惹了你之後你什麼樣,這才是佛法……

世間人總要講個道理,論個對錯,但是你也可以不把它當做世間事去對待……

所以給一個皆大歡喜的結果更重要麼?!我更覺得看守好當下的心行才是第一!

斷除貪嗔痴,怎麼做都對,遠離也對,舉報也對,追索也對……

落入貪嗔痴,怎麼做都不對,哪怕讓自己看起來更像聖母瑪利亞……

所以有個叫法嘉宗智的傢伙總説——明白修行到底修什麼,遠比修行本身重要得多……


爾時舍利弗承佛威神作是念:“若菩薩心淨,則佛土淨者,我世尊本為菩薩時,意豈不淨,而是佛土不淨若此?”

  佛知其念,即告之言:“於意雲何?日月豈不淨耶?而盲者不見。”

  對曰:“不也,世尊!是盲者過,非日月咎。”

  “舍利弗!眾生罪故,不見如來佛土嚴淨,非如來咎;舍利弗!我此土淨,而汝不見。”


  爾時螺髻梵王語舍利弗:“勿作是意,謂此佛土以為不淨。所以者何?我見釋迦牟尼佛土清淨,譬如自在天宮。”

  舍利弗言:“我見此土丘陵坑坎、荊蕀沙礫、土石諸山、穢惡充滿。”

  螺髻梵王言:“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見此土為不淨耳!舍利弗!菩薩於一切眾生,悉皆平等,深心清淨,依佛智慧,則能見此佛土清淨。”

大正藏第 14 冊 No. 0475 維摩詰所説經


敢問路在何方?路在腳下……

敢問淨土在哪兒?你猜……



網友上傳配圖

法嘉和他的朋友们
问:别人对你家人坑蒙拐骗,你压抑自己说心清静,世界就清静了?我也只能呵呵了。
答:首先,坑蒙拐骗谁都一样;其次,我讲的不是压抑,而是怎么来面对和处理自己的起心动念;第三,放下贪嗔痴,不带任何嗔恨地去解决,报警,追索,怎么做都是对的。
问:大概你是三果圣人以上了,我一个凡夫遇到这种事情,肯定不会高兴的。我也不会多说什么。远离就够了。
答:就因为知道自己是凡夫,所以才要修行……不能因为自己是凡夫就把佛法扔一边。这是典型的我傻我NB的逻辑……佛法不是要看外境好不好,而是对于任何一个外境,看自己的心行好不好……
问:看自己的心,不是扭曲起来,不让心嗔恨。心嗔恨了,然后说这样不好,心要宁静,安详,喜悦,然后仿冒伪造一个好的心境??
答:那不还是落二边么?嗔恨不好,宁静安详喜悦依然是有生有灭的有为法,一样不可取啊……所以金刚经说无所住而生其心。没有定慧实修的功夫,是契入不到这个境界的……
问:那你说说,怎么契入,不要光说个结果,实修方法,一点没有。
答:你的师父呢?
问:你叫一个初学者,什么方法都没有,直接去做到佛的境界。大师,你的心呢。是什么样的。
答:如果意识到自己是初学者,虚心点儿,恭敬点儿,多听少说,没错;别跑出来喷的时候不觉得自己初学,被碾压了又用初学给自己当幌子……我弱所以我有理?!这是什么逻辑?!知耻而后勇,你大概就想说,我也不想勇,耻就耻吧。你欺负我就是不行!哎……
问:我没说我说初学者。我学的久,看的多了。你爱听不听。
答:嗯。您最棒了!
问:我不是初学,我学的久了,但依然是凡夫。所以不会拿圣人标准要求别人和自己。你不要冷嘲热讽的,我们多注意自己的戒律吧。
答:吃了许久的抗生素不见白细胞下来,您没反思过是啥问题?!是药错了,还是吃错了,是不对症,还是吃下去没吸收?!
问:就不劳你烦心了。
答:您早日成就!
问:都出家了还琢磨人情世故,有这心思赶紧去当官多好
答:您这是评论哪一点呢……
问:我是说,和尚不懂人情世故说明是真修行人。所以我是 E:哇,这个和尚不懂人情世故,看来是真修行人啊,给师傅顶礼! 这个算什么?
答:不懂人情世故是真修行人。这个我保留意见……
问:A是不会的。
对境大概会是C、B、D吧,嗯,是这么个顺序。
然后E:渐离。
就是不知什么时候会F:放下。
也许师兄的语境中D时就把F圆满了吧,阿弥陀佛
答:临济宗45祖印顺大和尚在本焕老和尚座下求学的时候,做什么都挨骂,做好了也骂,做坏了也骂,没有一件事不挨骂的。有一天,本老又开骂了,印顺大和尚看着老和尚笑。老和尚说:你个怪人,我骂你你笑什么。印顺大和尚说,你骂我是为我好,还是为我坏。本老说,当然是为你好。印顺大和尚说,既然为我好,我干嘛不笑。本老说,看来今后在你面前挂个老虎也没用了。印顺大和尚回忆道,从那之后,本老再没骂过我……
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里说,督摄六根净念相继。一句佛号截断妄流,就是清净本来面目,当下就解脱……
放下,不用放下一切念头,只需要放下那个以假为真的“我”。
问:问题是提问者不是佛教徒,你讲的这些,评论里的初学者都不待见,你讲给对出家人有成见的人,佛教不讲因材施教吗?
答:所以一上来我讨论了这道题挂什么标签的问题。如果讨论世法,那就事论事就行,和对方是不是和尚没关系,谁这么办事都得挨骂。如果挂了佛教的标签,那么就是佛教的玩法,依然就事论事,和对方是不是出家人也没关系。就看他到底是想来吐槽,还是来解决问题。诚然在佛教看,吐槽最不解决问题。
问:这里面有两个问题,妈妈觉得自己做不好自责,这回答给妈妈讲倒是有几分道理。女儿觉得家里钱不是捡的,小康家庭女儿是看在不是坏事的份上对经济不计较,现在吃力不讨好,不仅仅是怨和尚,也是气恼母亲花钱找罪受还要麻烦自己,几千几千地出,已经不少了,自己也是看在妈妈的面子上才帮忙。人家现在对释家弟子印象是负分,你还讲修行。
答:所以这道题你的意思应该去掉佛教的标签,挂个吐槽更合适?
问:这不是吐槽去不去掉佛教的问题,而是一个家庭里非佛教徒该如何对待佛教徒的所为不产生嗔恨心。提问者不是佛教徒,你这套只能对你已经有恭敬心的信众开导。
答:所以您大可以用您认为更合理有效的方式开导他……如果确实合理有效的话。
问:也不是不行,我觉得你这答案是来添堵的。
答:你自己乐意被堵着,谁拦得住呢。
问:如果拿本焕老和尚求学时的境界说,这个也不难达到,在认真求学的学生里,只要心够诚恳,世法佛法都一样。在此感恩师父的详细开示,其中说的对境的做法很详细,是实修的核心部分,厘清了几种相应的心理行为,让人豁然开朗,顶礼!
答:癞蛤蟆打哈欠,口气不小。你知道本老怎么求学的……要么您先放血抄个普贤菩萨行愿品???听的我后脊梁冒凉气……
问:我去看看老法师的生平。不过我说的不是您理解的那个意思,心是同样的心,境界上长远深浅不一,在真正到达目的地之前,只是五十步与百步的异同。不卑不亢,不急不躁,慢慢往前走,你要的答案在时间里。
答:祖师的生平是没有任何参考意义的。都是带着来头儿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