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裏慈悲這個概念到底從何而來?
3/24/2016
慈悲

最近瞭解了一點原始佛教相關的知識,發現和我心中的印象差距比較大。電影小説中經常説出家人以慈悲為懷之類的話,但佛祖並沒有明確表示過這方面的思想啊!雖然佛祖本身有大慈悲,但是慈悲不是從六道輪迴和十二因緣中所推定而出嗎?為下世的福報而為善。但漢傳佛教似乎把這部分放大化了。
措辭也許有點不太清楚,請見諒。
看了大家的回答而寫的幾句話
關於原題中對慈悲的推定,想了想更接近於導民向善的手段,而非慈悲的本意。@阿米也説了,不管南傳北傳,慈悲的定義是給世間一切有情安樂。這一點我之前並不知道,倒是妄言了。
法嘉宗智 回答
慈悲完了還不夠。還有一個喜舍。
這個概念是貫穿於大乘和小乘佛法的。
也稱作四無量心 四梵住
《大般涅盤經典》
《大般涅盤經典》卷十五佛解釋説:
為諸眾生除無利益,是名大慈;
欲與眾生無量利樂,是名大悲;
於諸眾生心生歡喜,是名大喜;
自捨己樂施與他人,是名大舍。
《維摩詰所説經》
《維摩詰所説經》觀眾生品第七中,文殊師利菩薩與維摩詰居士問答:
何謂為慈?
文殊師利言:“若菩薩作是觀者,云何行慈?”
維摩詰言:“菩薩作是觀已,自念我當為眾生説如斯法,是即真實慈也。行寂滅慈,無所生故;行不熱慈,無煩惱故;行等之慈,等三世故;行無諍慈,無所起故;行不二慈,內外不合故;行不壞慈,畢竟盡故;行堅固慈,心無毀故;行清淨慈,諸法性淨故;行無邊慈,如虛空故;行阿羅漢慈,破結賊故;行菩薩慈,安眾生故;行如來慈,得如相故;行佛之慈,覺眾生故;行自然慈,無因得故;行菩提慈,等一味故;行無等慈,斷諸愛故;行大悲慈,導以大乘故;行無厭慈,觀空無我故;行法施慈,無遺惜故;行持戒慈,化毀禁故;行忍辱慈,護彼我故;行精進慈,荷負眾生故;行禪定慈,不受味故;行智慧慈,無不知時故;行方便慈,一切示現故;行無隱慈,直心清淨故;行深心慈,無雜行故;行無誑慈,不虛假故;行安樂慈,令得佛樂故。菩薩之慈,為若此也。”
何謂為悲?
文殊師利又問:“何謂為悲?”
(維摩詰)答曰:“菩薩所作功德,皆與一切眾生共之。”
何謂為喜?
(文殊師利又問)“何謂為喜?”
(維摩詰)答曰:“有所饒益,歡喜無悔。”
何謂為舍?
(文殊師利又問)“何謂為舍?”
(維摩詰)答曰:“所作福祐,無所希望。
這個概念是貫穿於大乘和小乘佛法的。
也稱作四無量心 四梵住
《大般涅盤經典》
《大般涅盤經典》卷十五佛解釋説:
為諸眾生除無利益,是名大慈;
欲與眾生無量利樂,是名大悲;
於諸眾生心生歡喜,是名大喜;
自捨己樂施與他人,是名大舍。
《維摩詰所説經》
《維摩詰所説經》觀眾生品第七中,文殊師利菩薩與維摩詰居士問答:
何謂為慈?
文殊師利言:“若菩薩作是觀者,云何行慈?”
維摩詰言:“菩薩作是觀已,自念我當為眾生説如斯法,是即真實慈也。行寂滅慈,無所生故;行不熱慈,無煩惱故;行等之慈,等三世故;行無諍慈,無所起故;行不二慈,內外不合故;行不壞慈,畢竟盡故;行堅固慈,心無毀故;行清淨慈,諸法性淨故;行無邊慈,如虛空故;行阿羅漢慈,破結賊故;行菩薩慈,安眾生故;行如來慈,得如相故;行佛之慈,覺眾生故;行自然慈,無因得故;行菩提慈,等一味故;行無等慈,斷諸愛故;行大悲慈,導以大乘故;行無厭慈,觀空無我故;行法施慈,無遺惜故;行持戒慈,化毀禁故;行忍辱慈,護彼我故;行精進慈,荷負眾生故;行禪定慈,不受味故;行智慧慈,無不知時故;行方便慈,一切示現故;行無隱慈,直心清淨故;行深心慈,無雜行故;行無誑慈,不虛假故;行安樂慈,令得佛樂故。菩薩之慈,為若此也。”
何謂為悲?
文殊師利又問:“何謂為悲?”
(維摩詰)答曰:“菩薩所作功德,皆與一切眾生共之。”
何謂為喜?
(文殊師利又問)“何謂為喜?”
(維摩詰)答曰:“有所饒益,歡喜無悔。”
何謂為舍?
(文殊師利又問)“何謂為舍?”
(維摩詰)答曰:“所作福祐,無所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