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學佛?

6/7/2018
自信己意
...
網友提問:如何學佛?

請教大家如何正確學佛呢?大家是怎麼找到老師的呢?如何找到厲害的老師?怎麼判斷一個老師厲害不厲害,會不會教?先謝過!



補充一下我怎麼信仰上佛教的。(這部分有興趣的知友就看下,略過也無妨,這不是重點)

在信仰佛教之前,我對佛教從未否定過,持中立偏向相信的態度。最開始對佛教感興趣是因為讀了定慧之路後,對裏面禪定增強念力很驚訝,因為我本人似乎天生念力就稍高於其他人,當我非常思念某人時,過一週至一月,就會碰見他。比如初中畢業後,我很想念我的化學老師,一個月後在商場遇見,此前從未遇見。高中時很喜歡我的語文老師,想的多了竟也會在不久後遇見。今年過年時候,我十分想念我的一位親友,一週後他家邀請我(還有其他親友)去玩,此前十幾年過年他家從沒有這麼做過,就是邀請許多親友團聚。發生此類事情數次,所以我相信念力的存在,看到佛教與念力的聯繫,也對佛教更感興趣。

除了念力之外,還有一個初禪的體驗。我從小做任何事情都很容易達到專注忘我的狀態,我在中學時期思考問題時,數次進入一種極度沉浸狀態,在其中有一種奇妙的愉悦感,之所以説奇妙是因為這種快樂和平常的那種,遇到高興事的快樂有區別,這種快樂就像是從內心深處湧現出的,然後小溪流水似的緩緩勻速湧出。後來瞭解了初禪,我個人認為這種體驗就是初禪了。初禪已經如此專注,我很好奇二三四禪得專注到什麼地步啊。

我現在23,在我21,22時,我不知不覺的就經常“內觀”自己,就是向內觀察自己,(我認為觀察分為內外,向內觀察自己,向外觀察別人)。那時候我把這種行為命名為“內觀”,不過後來發現這已經成為了佛教專有名詞。再後來發現還有人也在做這種事情,他命名為“自我覺察力”,和我的“內觀”是一個意思。具體是這種過程,觀察當下的行為,情緒,以第三者視角觀察,比如我衝動發怒了,馬上我就醒悟過來,我剛才在幹嘛?我怎麼發那麼大火呢?或者別人讓我不高興了,我察覺到心中不滿在發酵,我沒有立刻發火,而是仔細尋找我為什麼不滿的深層原因,然後與對方溝通,最後化解不滿情緒。

除了念力,初禪體驗,“內觀”外,還因為我生活中確實發生了許多事,很多都讓我困惑煩惱,我非常想知道這其中因緣是什麼,定慧之路中講,修觀中就有觀因緣這個,修到一定程度可以看到事情發生的因緣,所以不再煩惱。

以上使得我對佛教更感興趣了,也想真正信仰佛教,想學佛,請大家指點一二如何學習?感謝! @如義 @任天涯 @火十三爺 @楊大懶人 @自在之路 @清寧 @秋沛


法嘉宗智 回答

想學佛,包括想學任何技術技藝,第一課,也是最重要的一課,

貫穿從0起步直到無上成就的一課——把自己當個傻子……


很多人,蠢就蠢在了太聰明……


藕益大師的警訊,其中一句能卡死99.9999%的學佛人,

自信己意,不可問道啊……






流俗知見,不可入道。我慢習氣,不可求道。
未會先會,不可語道。宴安怠惰,不可學道。
顧是惜非,不可謀道。自信己意,不可問道。
舍動求靜,不可養道。棄教參禪,不可得道。
依文解義,不可會道。欲速喜近,不可悟道。
隔小於大,不可見道。執穢為淨,不可知道。
厭常喜新,不可趨道。樂簡畏繁,不可明道。
將就苟且,不可修道。得少為足,不可證道。
惟超羣拔俗,謙己虛心;忍苦捍勞,親近知識;觸處體會,以教印心;廣大悠久,事理雙備;棲神淨域,履蹈典型;博通古今,特達勇鋭;深心無極,誓窮法海源底,乃真實男子、出世丈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