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情的疑惑
2/16/2021
论语
论语别裁

師父吉祥。對於論語講的“情”“愛”,和佛法中的“情”“愛”,我感覺不兼容,很困惑,懇求師父開示:
1.【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於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亦。】
孔子不但強調父子之間的人情/人倫,而且認為這種情可以超越法律(父親偷羊,兒子應該包庇,而不應該舉報)。
2.【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
我理解,孔子主張的是,人的“情”“愛”的擴充,由愛父母、愛兄弟、愛朋友擴充到愛國家、愛一切人。
但佛法講“無情”,要摒棄人的算法(包括孔子上面所講的人情),佛法所講的“愛”,也是完全脱離人類認知的愛。
師父,我感覺這兩者是矛盾的。我理解,是不是因為論語講的東西,是人天乘的東西,是不究竟的?我應該依了義不依不了義嗎?
不知道想的對不對,懇求師父開示,感恩師父🙇🙇🙇
法嘉宗智 回答
『吾黨之直者異於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亦。
父親偷羊,兒子應該包庇,而不應該舉報』
孔子説,我們的“直”和你們的“直”不同,父子的“隱”,也是直。
孔子表達的意思是即便如此,其中也是有道理的。隱也好,不隱也好,都有道理。
就像到底以什麼抱怨?孔子也説,以直報怨。什麼叫直?以德報怨以怨報怨都可以,有道理,不糾結,就是了。
就是父子偷羊並且隱了,也沒啥好糾結的……
但是你解讀成了應該和不應該。
夫子説的是走了是慈悲埋了是解脱的事兒,你認為夫子説走了解脱才更省事兒……
那天和熙哥聊到老莊和孔孟,
一卷莊子出塵世,半部論語治天下。
老莊是神於天,孔孟是帶着那個神於天的玩意兒回來聖於地。
一個是由凡入聖,一個是由聖入凡以及凡聖不二。
所以夫子説“吾道一以貫之”,你得先得了那個“一”,回過頭來才能再“貫之”。
所以曾子不懂,沒得那個“一”,解讀成了“二”——夫子之道,忠恕而矣。
“一”是見道位,“以貫之”是修道位……不是俗情,更不是凡夫想……
加行位可以説佛法就是定慧,修道位説這話就拖出去照死裏打。
老莊,更像“有錢”。
孔孟,則是“有錢了也不能浪費”。
窮人不知啥是有錢,但能聽懂啥叫“不能浪費”。
雖然緣到了字面意思,但是唯有“努力暴富”,才能了悟那個丞相所言儉以養德的境界……
為啥南公的《別裁》和《諵譁》這麼多人罵?
因為丫們不懂佛法……
加油吧!祝福每個孩子!
父親偷羊,兒子應該包庇,而不應該舉報』
孔子説,我們的“直”和你們的“直”不同,父子的“隱”,也是直。
孔子表達的意思是即便如此,其中也是有道理的。隱也好,不隱也好,都有道理。
就像到底以什麼抱怨?孔子也説,以直報怨。什麼叫直?以德報怨以怨報怨都可以,有道理,不糾結,就是了。
就是父子偷羊並且隱了,也沒啥好糾結的……
但是你解讀成了應該和不應該。
夫子説的是走了是慈悲埋了是解脱的事兒,你認為夫子説走了解脱才更省事兒……
那天和熙哥聊到老莊和孔孟,
一卷莊子出塵世,半部論語治天下。
老莊是神於天,孔孟是帶着那個神於天的玩意兒回來聖於地。
一個是由凡入聖,一個是由聖入凡以及凡聖不二。
所以夫子説“吾道一以貫之”,你得先得了那個“一”,回過頭來才能再“貫之”。
所以曾子不懂,沒得那個“一”,解讀成了“二”——夫子之道,忠恕而矣。
“一”是見道位,“以貫之”是修道位……不是俗情,更不是凡夫想……
加行位可以説佛法就是定慧,修道位説這話就拖出去照死裏打。
老莊,更像“有錢”。
孔孟,則是“有錢了也不能浪費”。
窮人不知啥是有錢,但能聽懂啥叫“不能浪費”。
雖然緣到了字面意思,但是唯有“努力暴富”,才能了悟那個丞相所言儉以養德的境界……
為啥南公的《別裁》和《諵譁》這麼多人罵?
因為丫們不懂佛法……
加油吧!祝福每個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