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受過三皈五戒,但是以後工作難免會應酬,遇到勸酒或敬酒的我該怎麼辦呢?如果不喝對方會認為沒面子而介懷?

法嘉宗智 回答
,獲得 4 贊
不 飲 酒 戒
●釋 名
具酒色、酒香、酒味,飲之令人昏醉、放逸之飲料名酒,飲則犯戒。
酒有二種:
谷酒,用五穀所釀造者。
木酒,用花、果、種、根、莖、葉或藥草所釀造者。
●制 意
一、失禮儀。酒能令人迷醉,失禮貌威儀。
二、破淨戒。醉時能破一切戒品,墮落惡道。
三、失定慧。酒醉亂心,昏失明慧,令人興奮散亂,痴迷顛倒故。
四、損財利。使人消耗財物,損依報故。
五、增疾病。引生多種疾病,損正報故。
六、生災禍。引生蹶僕傾跌、鬥毆兇殺、車禍等事。
七、三世諸佛法爾不飲酒故。
●次 第
前四為性戒在先。酒戒為遮戒在後。但菩薩戒則酤酒重於飲酒,以損害眾生,違背菩薩道故。
●具 緣
具五緣成犯。
一、是酒。(凡作酒色、酒香、酒味、飲之能醉人者) 二、酒想。
三、有飲心。
四、無重病因緣。
五、入口嚥下。飲則咽咽犯。即咽一口犯戒一次,按口咽計犯戒罪。
●輕 重
一、自飲犯五戒中酒戒。
二、酤酒釀酒,犯菩薩戒,罪重。
南山律祖雲:飲酒,有人於下加辛餚者(五辛、葱、韭、蒜等)正文無此。然既受淨戒,焉啖羶臭,理不可也。
注:今按吸煙,亦應判為不可。
●開 遮
開緣有二:
一、病時遍以諸藥治之無效,非酒不愈,方始服之。
二、若以酒塗瘡(即外科用藥酒無犯)。
麴,酒糟不應食。受酒戒者不得吸煙及食五辛。
●犯戒果報
◎飲酒
一、死墮灌口地獄。(釀酒,墮酒河地獄。酤酒,墮酒池地獄。)
二、生於人中,愚痴狂妄,不信正法。(即不信因果性相諦理)
●持戒果報
◎戒酒
一、神志清明,恬靜安寧。
二、善持四重,不犯眾罪。
三、來世生人天道中,不墮三途。
●對 治
修明慧行
觀察思惟飲酒過患:
一、資財散失,福德漸減。
二、諸根闇昧,智慧退失。
三、現多疾病,飲食減少。
四、增長嗔心,鬥諍殺害。
五、淫慾熾盛,諸欲隨增。
六、多失禮貌,形不隱秘。
七、泄漏秘密,事業不成。
八、毀辱父母,不敬師長。
九、父母不喜,眷屬嫌棄。
十、不敬三寶,破齋犯戒。
十一、身心散亂,遠離靜定。
十二、違背正法,多作非法。
十三、善人相遠,惡人相親。
十四、多不遂意,增加憂苦。
十五、曠廢光陰,惡習難改。
十六、身壞命終,死墮地獄。
這是懺雲法師的五戒表解。
其中。犯酒戒需要幾個條件成熟,
1、是酒
2、知道是酒
3、有飲心
4、不是代替藥物治療
5、喝到肚子裏
這五個條件,都湊齊了,犯戒,如果缺一,不犯。
其中別的都很好説,就唯獨一個,飲心。
這個東西,只有自己清楚,
到底是應付場面,實在不想喝而不得不喝,還是自己真的想喝。
如果自己本身不想喝,逼着不得不喝,不犯戒。
但是自己也貪酒,也想喝,喝了自然犯戒。
自行斟酌……
我不是攪稀泥和自欺欺人,確實戒條如此,
我親眼看過很多人從所謂的應付應酬變成了不醉不休……
修行是自己的事兒,持戒是為了修行。
修行在生命裏的份量有多重,持戒自然就有多精嚴。
敢於犯戒,勇於開脱,或者不以戒律為然的,
只能説明學佛修行在他那裏就是生活調劑,而不是解脱之道……
恭祝一切順利……吉祥圓滿!
最後附上一句我常講的話——只要思想不滑坡,辦法總比問題多……
網友上傳配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