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有教人如何面對被批評嗎?

8/7/2016
达摩四行观
...
網友提問:佛法有教人如何面對被批評嗎?

法嘉宗智 回答

 云何報冤行?謂修道行人,若受苦時,當自念言:我往昔無數劫中,棄本從末,流浪諸有,多起冤憎,違害無限,今雖無犯,是我宿殃,惡業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見與,甘心甘受都無冤訴。經雲:逢苦不憂。何以故?識達故。此心生時與理相應,體冤進道,故説言報冤行。
  (什麼叫做報冤行呢?意即修道行之人,假若受苦時,應自覺以正念想道:我在往昔無數劫中,迷棄本心盲從外緣,流浪種種幻有境界,多曾妄起冤憎之心,違害無限眾生;如今雖無過犯,但這都是我宿世罪殃,惡業之果成熟,而非天神以及他人所能給與,由此甘心接受都無冤言。經典中説,逢苦惱而不怨憂,乃認識豁達之故。這種心念生起時,便與無上真理相應。由此體會冤結而悟入佛道,故而稱作報冤行。)

  二,隨緣行者:眾生無我,並緣業所轉,苦樂齊受,皆從緣生。若得勝報榮譽等事,是我過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緣盡還無,何喜之有?得失從緣,心無增減,喜風不動,冥順於道,是故説言隨緣行。
  (第二、隨緣行的含義是:眾生本來無我,只是心識隨業力所轉,苦樂業報齊受,這些實際皆依因緣所生。假若得到勝上善報榮譽等好事,應知這是自己過去宿因之所感召,如今因緣和合方能得到,如若緣份已盡,還歸虛無,有什麼可喜?如此一切得失皆隨因緣,心中無增無減,欣喜之氣無動,暗順於佛法妙道,故而稱作隨緣行。)

  三,無所求行者:世人長迷,處處貪着,名之為求。智者悟真,理將俗反,安心無為,形隨運轉,萬有斯空,無所願樂。功德黑暗常相隨逐,三界久居,猶如火宅,有身皆苦,誰得而安?了達此處,故舍諸有,止想無求。經曰:有求皆苦,無求即樂。判知無求真為道行,故言無所求行。
  (第三、無所求行的含義是:世人長久迷惑,處處貪着幻受,這就叫做貪求。智者了悟真相,理想與俗習相反,安心無為本然,形體隨生命運轉,視一切萬有本來空寂,了無願求意樂。因為深知功德黑暗常常相互追隨,在三界中居留,猶如住在起火的房宅,有身體即皆受其苦,誰能常得安逸?真實了知到這一點,故而能夠舍卻對種種幻有的迷戀,止歇妄想毫無貪求。經典中説,有求皆是苦惱,無求即成安樂。由此判明自心,了知無求為真正佛道行持,故而稱作無所求行。)

  四,稱法行者:性淨之理,目之為法。此理眾相斯空,無染無著,無此無彼。經曰:法無眾生,離眾生垢故;法無有我,離我垢故;智者若能信解此理,應當稱法而行。法體無慳,身命財行檀舍施,心無吝惜,脱解三空,不倚不着,但為去垢,稱化眾生而不取相。此為自行,復能利他,亦能莊嚴菩提之道。檀施既爾,於五亦然。為除妄想,修行六度,而無所行,是為稱法行。
  (第四、稱法行的含義是:本性清淨之妙理,視之為法。這妙理中一眾事相本來空寂,無可侵染,無可住着,無自我亦無其他。經典中説:法無眾生,離眾生相之故;法無有我,離我相之故。有智之人若能相信並解悟這個道理,應當依照法理而行事。法之本性了無慳吝,以自己身命財物,行於佈施解脱法而修舍施,心無吝嗇痛惜,透脱理解自、他、物事三者皆空,而無倚持染着,僅僅而為淨除迷垢,相應教化眾生而不認取事相。如此而致力自心修行,又能利益其他,也能莊嚴覺悟之道。佈施解脱法能夠如此,其餘五種解脱法——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也照樣修行。如此而為淨除自心妄想,修行六度解脱法,而無所行之相,這個就是稱法行。)



答這個問題的時候就是覺得達摩祖師的四行觀最切題了,
然後搜了一個準備復制粘貼。
但是搜到的版本帶白話譯文,
我沒看譯文。
一般來説,轉載答案是要對轉載內容負責的,
但是上文中白話譯文的部分我偷懶了,
各位學長大大們自行斟酌,小生慚愧懺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