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觀察思維“五陰的無常、苦、空、非我”,可以證果?

12/3/2017
倒果为因
...
網友提問:不斷觀察思維“五陰的無常、苦、空、非我”,可以證果?

《雜阿含經》卷10:「[4](二五九)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尊者舍利弗共摩訶拘絺羅在耆闍崛山。

摩訶拘絺羅晡時從禪起,詣舍利弗所,共相問訊,相娛悦已,卻坐一面。

時,摩訶拘絺羅語舍利弗:「欲有所問,仁者寧有閒暇見答以不?」

舍利弗言:「仁者且問,知者當答。」

時,摩訶拘絺羅問舍利弗言:「若比丘未得無間等法,欲求無間等法,云何方便求?思惟何等法?」

舍利弗言:「若比丘未得無間等法,欲求無間等法,精勤思惟:『五受陰為病、為癰、為刺、為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是所應處故。若比丘於此五受陰精勤思惟,得須陀洹果證。」

又問:「舍利弗!得須陀洹果證已,欲得斯陀含果證者,當思惟何等法?」

舍利弗言:「拘絺羅!已得須陀洹果證已,欲得斯陀含果證者,亦當精勤思惟:『此五受陰法為病、為癰、為刺、為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是所應處故。若比丘於此五受陰精勤思惟,得斯陀含果證。」

摩訶拘絺羅又問舍利弗言:「得斯陀含果證已,欲得阿那含果證者,當思惟何等法?」

舍利弗言:「拘絺羅!得斯陀含果證已,欲得阿那含果證者,當復精勤思惟:『此五受陰法為病、為癰、為刺、為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是所應處故。若比丘於此五受陰精勤思惟,得阿那含果證。」

摩訶拘絺羅又問舍利弗言:「得阿那含果證已,欲得阿羅漢果證者,當思惟何等法?」

舍利弗言:「拘絺羅!得阿那含果證已,欲得阿羅漢果證者,當復精勤思惟:『此五受陰法為病、為癰、為刺、為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是所應處故。若比丘於此五受陰法精勤思惟,得阿羅漢果證。」

摩訶拘絺羅又問舍利弗:「得阿羅漢果證已,復思惟何等法?」

舍利弗言:「摩訶拘絺羅!阿羅漢亦復思惟:『此五受陰法為病、為癰、為刺、為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為得未得故,證未證故,見法樂住故。」

時,二正士各聞所説,歡喜而去。」(CBETA, T02, no. 99, p. 65, b5-c11)

[4]S. 22. 122. Sīla.。

《雜阿含經》卷20:「語尊者阿那律言:「若阿羅漢比丘諸漏已盡,所作已作,舍離重擔,離諸有結,正智心善解脱,亦修四念處耶?」

尊者阿那律語比丘言:「若比丘諸漏已盡,所作已作,舍離重擔,離諸有結,正智心善解脱,彼亦修四念處也。所以者何?不得者得,不證者證,為現法樂住故。所以者何?我亦離諸有漏,得阿羅漢,所[2]作已作,心善解脱,亦修四念處故。不得者得,不到者到,不證者證,乃至現法安樂住。」」(CBETA, T02, no. 99, p. 141, a18-28)

[2]作+(心)【聖】。


法嘉宗智 回答

看你怎麼理解證果。如果在生滅的境界裏談,那秒秒鐘證果,也秒秒鐘能丟果。

如果以不退轉位阿鞞跋致為標準,

沒戲!


不證得恆常怎麼可能知道什麼叫無常;

不證得常樂怎麼知道什麼叫苦;

不證得空怎麼知道什麼叫空;

不證得無我怎麼可能知道什麼叫非我。


這是佛的果,很多人把佛的果當作自己的因。


有了禪定就有智慧。有了智慧就説出這些東西來。

如同,有了飯就能吃飽,吃飽了就能打飽嗝。

拿着佛的智慧境界裏的果當做自己當下因,這叫倒果為因,24K無有出期的死路。

如同,半個月沒吃飯了現在問,不斷地打幾個飽嗝,我能不餓麼?!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