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進行實修以滅苦?

10/7/2015
观苦 地藏经 佛法常识 实修 修行修什么 修行在哪修
...
網友提問:如何進行實修以滅苦?
初涉佛學 只讀過《心經》《金剛經》 盡信佛學 深知人生疾苦 想向各位友人請教 作為在家人如何實修滅苦 有什麼步驟嗎

法嘉宗智 回答 ,獲得 9 贊

好問題!看到標題就讓人手癢的好問題!同時又是一個好大的問題。從很多方面都可以深入展開,講上它三天兩夜。
大致歸納一下思路,有以下幾種講法:
1、從三十七菩提道品講起,從四念處一直講到八正道。一個套一個,循環往復。最後到正三昧。
2、從聲聞乘的苦集滅道開始。畢竟題主的問題是滅苦,自然離不開四聖諦。
3、從五位階講,從資糧位、加行位、見道位,直到修道位和究竟位。
4、從十二因緣講起,畢竟苦已經是六入緣觸,觸緣受這一段了,掰開“觸受”這一段的鏈條,然後追溯上去,直到無無明亦無無明盡。
5、從圓覺經二十五淨輪講起。奢摩他,三摩缽提,禪那。各種搭配組合。
6、從三無漏學,聞思修開始講起。觀世音菩薩白佛言,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
7、從世間禪定講起,從二甘露門,白骨觀不淨觀和安那般那開始,得色界初禪離生喜樂定,而後一路四禪八定上去,最後得九次第定之寂滅定,亦即首楞嚴三昧、金剛三昧。
8、從密宗的思路講起,身口意三密相應,本尊相應,得本尊灌頂。
9、從三主要道講起,生起出離心,而發菩提心,加以甚深正見。
10、從如來禪的次第講起,一為明心見性,二依人法二空義,三依般若行,四悟緣生法。

諸如這樣的思路還有千百條,信手拈來上述幾個,都可以做詳細的展開,也都對應一套完整的修法。
倒是看過上面的回答,有兩個問題想展開囉嗦兩句。至於具體的修法或者行持的步驟,將來另開話題和大家分享。
一、修行到底修什麼?
二、修行到底在哪兒修?

一、修行到底修什麼?也關於持戒和修行。
戒律,梵文波羅提木叉。佛滅度之前阿難哭的昏天黑地,哭得他親孃都不認識他了的時候,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和阿難説,別光顧着哭啊!哭半天有啥用,得有幾個問題和佛陀問清楚嘛!其中一個問題是,佛陀您在的時候,我們都以您為師,您涅槃圓寂了之後,我們以誰為師?佛説:以波羅提木叉為師。
二位尊者很慈悲智慧,替我們問了一個絕好的問題,佛在的時候佛説了算,佛不在的時候,誰説了算?大家得有一套標準嘛,管他ISO九零零幾,反正得有一套公共標準,得有一套大家都遵守的“規矩”。佛大慈大悲地説,那就以我所制定的戒律為“師”吧!
我們接下來看看戒律是咋來的。佛出家成道後普度眾生,建立了僧團。僧團裏的傢伙們畢竟都是“人”,是人就免不了犯錯,今天開個小差,明天捅個簍子,後天惹個是非,這都很正常。人嘛,算上聖賢,孰能無過呢?佛看到大家犯錯,就開始制定僧團的“日常行為規範”,隨犯隨制。看見有人犯錯了,就制定一次。或者平時佛陀老人家看見了啥都不説,贊積分,湊夠了積分兑換一個大獎,開一次法會,集中制定一攬子的“行為規範”。聲聞五戒啊,梵網菩薩戒啊,八關齋戒啊,都是這麼攢夠積分兑換來的。
佛現在開始制戒了,咋個來規範的呢?佛陀的智慧無比,分成了兩部分,一個是“戒”,一個是“律”。
我們平時一張嘴戒律戒律,一個詞兒,實際上有兩塊內容。所謂“戒”,學術圈內叫“遮止”,翻譯過來就是“STOP!”,喊停!什麼什麼東西,不能做!不要碰!離遠點!You Can You也不能Up!從最簡單的五戒來説,不能殺生,不能偷盜,不能邪淫,不能妄語,不能飲酒。
另一部分,叫“律”,學術圈子們管他叫“開緣”,翻譯過來就是“Go Ahead!”,可以做!可以幹!舉個實例講,有人要去偷盜,那我現在偷了他的作案工具他就不能偷別人了,那我偷他行不行?佛説了,行!而且該偷!因為這個時候根據“因緣”來“打開”戒條字面上的桎梏。所以叫開緣。
綜上,戒律不是我們通俗理解的不能做什麼,而是什麼時候該怎麼做。(具體戒律的內容較比龐雜,以後再單獨針對戒條展開,今天僅作幾個小例,不詳述。)
戒有四相,開遮持犯,前面講的是啥時候該如何做,持犯是講持戒和犯戒所得到的果報。很多受戒後的師兄説,我不殺生啊,我沒殺生啊。那我就一直在持戒啊。真的是這樣麼?從殺戒來舉例,殺戒有五個具緣成犯的條件,説白了就是五樁事兒,湊齊了就叫犯戒。(其中根據犯戒的對象,還分成下可悔,中可悔,不可悔)1、是眾生,2、做眾生想,3、有殺心,4、興方便,5、命斷。這五個條件湊齊了,就算犯戒,缺一個都不算。翻譯過來,1、是個活物,2、真的認為他是個活物,3、真想弄死他,4、有手段,5、他真掛了。湊齊了就犯,湊不齊不犯。每一條戒律,都有具緣成犯的説明,佛制戒的時候都有説明。可以查考戒經。
那現在舉個例子,我有個布娃娃,突然有一天各種不爽,我把他腦袋用剪刀咔嚓下來了。問題來了!1、我犯殺戒沒?答:肯定沒!2、那我殺戒持圓滿了沒?答:這事兒得好好聊聊!我真的當他是個活物了,我真想弄死他了,我也真手起刀落賜他一個痛快了。殺戒五具緣,犯了三個,缺兩個。沒湊齊。也就是説我雖然沒犯殺戒,但是我殺戒也沒持圓滿。重點來了——不犯戒,不代表圓滿持戒!重要的事兒説三遍!不犯戒不代表圓滿持戒!不犯戒不代表圓滿持戒!不犯戒不代表圓滿持戒!
那麼我們整日翻滾在持不滿的戒律裏,後面的修行怎麼辦?怎麼才能把戒律持滿?
萬法三分體相用,一切有形有相,無形無相的事物、道理,都有三個部分,一個是本體,一個是外相,一個是用途。
一尊金佛像,本體是一疙瘩金子,外相是打造成了佛的樣子,用處是供我們禮拜;
一盞燈,本體是一根熾熱的鎢絲,外相是燈泡或燈管的形狀,用處是照亮……
同樣,佛法修持的體是禪定,用處是智慧,外相是戒行。
我們有了禪定,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緒心念;心能轉境,而目的是為了生起智慧德相,正遍知,無礙智,即同如來;表現出來的相是戒行圓滿,覺行圓滿,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通俗講,我們的禪定,內化為智慧,外顯為戒行。
更通俗説,沒了禪定,智慧生不起來,戒行持不圓滿。
佛為啥要我們以戒為師,因為戒是相,是可見的,是可度量的,可審視的,以戒為師,目的是啥?為了發現自己禪定上的缺漏!真正修行的核,是定!有了定,就自然有戒和慧。佛説以定為師,定在哪兒?長啥樣?看不見摸不着,怎麼評測?怎麼考量?所以用定的外相也就是戒來評定。我佛大智慧!
所以圓覺經裏隱藏了一個大秘密。佛説修法“依奢摩他行,堅持禁戒,宴坐靜室,安處徒眾。”佛把奢摩他也就是定放在了戒之前,告訴我們,要修的核心,是在定,不是戒。戒只是外化的定力顯現。
修行修什麼?修定!重要的事兒再説三遍!修行是修定!修行是修定!修行是修定!

二、修行在哪兒修?
這個問題翻譯得直白點,修行要不要出家?有師兄説,出離心具足了就出家。到底出離心是要出離什麼?按照行願品和地藏經裏的講法,四大菩薩——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觀世音菩薩、彌勒菩薩。四大菩薩都是在家人。維摩詰大居士,還是在家人。傅大士、龐居士and他那一家子、包括當代的大德趙樸初老先生、南公懷瑾大居士。清一色一條龍的在家人。問題來了,他們沒有出離心麼?還是成道未必要出家呢?!
三主要道第一個是出離心,到底出離什麼?佛陀老人家親自表法,告訴我們:佛陀四歲的時候,看到河流飄來的屍體,慨嘆生命的無常和死亡的恐怖。四歲哦!我們看到死人會想,他死了,死挺慘。佛看到死人會想,我不修行解脱,我也那樣!這是俺們和佛們的根本差別!佛陀老人家把所看到的煩惱、苦厄,統統跟自己聯繫起來了。然後受不了了,憋不住了,十九歲的某一晚,舍下老婆孩子去求道了。佛陀的福德我們比不上,人家是皇太子;佛陀的智慧我們比不上,人家找不到老師,啥都No.1。可是佛深深感悟到,這些都不夠解脱,都不能解決根本的生死問題,在世間就有苦。所以有了諸漏皆苦的念處。所以佛要出離。
到底出離什麼?出離世間的煩惱,出離世間的痛苦,而這一切的根源,是出離“無明”。無明是因,輪迴是果。只要輪迴就不好受!所以佛陀所説的出離心,是從痛苦中,世間煩惱中,無明中的解脱和出離。而不僅僅是去廟裏過集體生活!出家,是出塵世的家,不是出三口的家。
我們有了“出世”的心,那麼根據對應的法門,斷欲界見思惑,得色界禪定,依據九次第定達到寂滅定。得寂滅忍。證究竟圓滿佛果。
出家,不是出路,也更出不了頭。回到第一點所説,要知道修行修什麼,自然在哪兒都會修,也都能修。

以禪定為核心的佛法修持,根據眾生的因緣不同,有了八萬四千法門。密宗的本尊相應,淨土的香光莊嚴,禪宗的開悟見性。統統也都是圍繞着禪定力為核心的修法。知道修什麼,知道在哪兒修,餘下的,尋訪一位善知識,傳授一套完整的可操作修法,如是漸增,不日定可十方圓明。

泡茶去!吃點心!點點心!哪個心?


網友上傳配圖

法嘉和他的朋友们
问:所以修定最重要 是吗?
答: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唯有修定,没有其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