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修行好不好,最重要的判斷標準應該是什麼?

11/21/2015
地藏经
...
網友提問:學佛修行好不好,最重要的判斷標準應該是什麼?
當今時代,對學佛修行的人來説,如果你想尋找善知識,我認為最重要的還不是看他寫什麼,也不要聽他説什麼,對初學者來説,關鍵是看他的行持。這樣比較容易識別。行持!行持!!!
其實在學佛修行的實踐中,空談佛理容易,精持修行很難很難!比如哪些學問僧們。
你要認真看他如何行,如何做,行持!
聽他有無好行持的聲譽!
現在是寫的太多,説的太多,寫的太好,
甚至有些人,滿口佛理,卻大口吃肉、大杯喝酒、貪財好色,還歪理一堆,竟然追隨者眾。

比如在北京名聲很大的王紹蟠就是如此,其行持十分惡劣,其一些追隨者(大多是北大、清華人)竟然為他的惡行辯護。其實看了一些王的言論根本就是附佛外道,但一些佛子們因為佛教理論太淺,竟長期被其愚弄。當然,佛法博大精深,難以速成。但我們其實是可以通過他的行持早點識破他。
你尋找的善知識最起碼能夠嚴持五戒吧,如果這都做不到,你最好趕緊離開他。否則他會讓你誤入歧途,甚至他下地獄你也跟着去。

為了佛法的興盛,也為了讓初學的佛子們少被邪師欺騙,我們廣大佛子們就是要堅持也以行持論人。
行持不好,聲譽不好。
極其可能就是假學佛,假修行!
歷代的高僧大德似乎也都是如此判定的,然後再論其他吧。
學佛修行好的人,不管在家出家,在當今這浮躁的末法時代裏,他應該就是佛教的一面旗幟。他在修行人眼裏顯菩薩相,在普通人眼裏顯聖人相。但有時,他可能看起來也只是平常人一個,
但你注意,他肯定不貪財,不好色,不圖名,不炫耀神通。自在、灑脱、慈悲、謙和、睿智。
出家,他是最好的弟子、同修。在家,他是老人眼裏的孝子,在孩子眼裏他是慈父(母),在同事眼裏他是好人。
當然,極少的一些隱修的高人,可能會以假象示人。

但是,等你初通佛理,修行也上了軌道後。就須要求你的善知識不僅行持好,也要通達佛理,這樣你才能走的更遠。
以上請教於各位同修,可能有利於我們尋找善知識,遠離惡知識吧。

法嘉宗智 回答 ,獲得 1 贊

地藏經説,閻浮提眾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
佛説只要有心念在攀緣,在着相,就是煩惱。
而我們會認為,這事兒沒讓我茶不思飯不想,怎麼會是煩惱?

所以檢驗修得好不好,
可以看他遇到事情放不放得下;
看他會不會煩惱;
看他會不會執着;
看他會不會攀緣。

其實通俗講,
佛法不是讓人們更清晰地去分辨什麼對,什麼不對;
而是用智慧看到,原來一切都是對的。
當一個人心裏沒有“不對”時,他就修得好。


網友上傳配圖

法嘉和他的朋友们
问:我想能放下、不著相的修行人,他的行持也是极好的,修行人会看他显菩萨相,普通人会看他显圣人相。
答:法华会上5000人退席,难道是佛的行持不是极好?城南婆子的公案,那个看见佛转身就走,最后看见佛嚎啕大哭的老太太,难道是佛的错?!
菩萨就是菩萨,不因为众生觉得祂是菩萨,祂才是菩萨。
问:法华会上5000人退席,是增上慢,与佛祖的行持无关。后面的例子是与佛法无缘,亦与行持无关啦。谢啦。
答:所以祂的行持如何与别人怎么看祂,两者没有必然关系。不因我们觉得祂是菩萨,祂才是菩萨。该是菩萨就是菩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