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福德與功德,大師的見解有出入,求助!?
4/8/2016
修行的各个阶段
资粮
地藏经

南懷瑾先生在南禪七日中講: 學佛,福德不夠你怎麼樣修持都是沒有用的
老法師講: 佛教我們修功德,不勸我們修福德,為什麼?福德只在人天,果報在人天不能超越三界。
感覺二位大德的看法好像有所差別,不知誰對誰錯,該如何理解,如果有明白的大師,請開示,不勝感激!
法嘉宗智 回答
,獲得 1 贊
南公所謂的福德,因為口語化,省略了兩個字,全稱應該叫做福德資糧。
在修行的五個次第中,第一個是資糧位。也就是要圓滿兩種資糧,其中一個是福德資糧,一個是智慧資糧。
圓滿了這兩種資糧,才能夠進入下一階段的修行。
不積資糧無悉地,猶如榨沙不出油。
所謂悉地就是成就。白話説就是沒有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是不可能成就的,就像榨砂子不可能出油一樣。
其中,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是指:【瑜伽師地論】一福德資糧謂由宿世修諸福德。而於今生豐饒財寶。遇善知識。離諸障礙。能勤修行。是名福德資糧。二智慧資糧謂由宿世修習智慧。而於今生聰慧明敏。解了法義。是名智慧資糧。
老法師所説的福德,用他老人家自己的一段講記來解釋再好不過了。
老法師於1996年4月美國達拉斯佛教會在《地藏經大意》中講到:
福德是可以自己與他人受用享受的,比如金錢、房屋等;而功德是自受用的,修持清淨心是可以讓福德轉化為功德。斷惡修善是因,得到福德是緣,獲得福報是果,有大福德自然有大的福報,但是不管怎麼大也脱離不了六道。而功德不一樣,功德是可以幫助勇猛精進修持佛法的自身脱離六道,來到一真法界乃至極樂淨土所必須的,簡單的説,就是功德大就是功夫得大力,功夫成片,果報自然稀有殊勝。
自然我們不難發現,二位大德的講解並不矛盾。修道是為了解脱,不是為了滿足生活條件。但是沒有生存的條件又不能修道。所以一個是強調福德作為修道的條件,一個強調福德不是修道的目的。
好比我們常説,吃是為了活着,但活着不是為了吃。
頂禮二位大德!
頂禮慈悲老法師!
頂禮南公懷瑾大居士阿闍黎!
PS。
您把南公的名字寫錯了。南公的名諱來自成語“懷瑾握瑜”,比喻人具有純潔高尚的品德。
戰國·楚·屈原《楚辭·九章·懷沙》,“懷瑾握瑜兮,窮不知所示。”
司馬遷 《屈原賈生列傳》:“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
另外,偷偷告訴您,直呼大德名諱,是損福報最快的方法——沒有之一。
在修行的五個次第中,第一個是資糧位。也就是要圓滿兩種資糧,其中一個是福德資糧,一個是智慧資糧。
圓滿了這兩種資糧,才能夠進入下一階段的修行。
不積資糧無悉地,猶如榨沙不出油。
所謂悉地就是成就。白話説就是沒有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是不可能成就的,就像榨砂子不可能出油一樣。
其中,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是指:【瑜伽師地論】一福德資糧謂由宿世修諸福德。而於今生豐饒財寶。遇善知識。離諸障礙。能勤修行。是名福德資糧。二智慧資糧謂由宿世修習智慧。而於今生聰慧明敏。解了法義。是名智慧資糧。
老法師所説的福德,用他老人家自己的一段講記來解釋再好不過了。
老法師於1996年4月美國達拉斯佛教會在《地藏經大意》中講到:
福德是可以自己與他人受用享受的,比如金錢、房屋等;而功德是自受用的,修持清淨心是可以讓福德轉化為功德。斷惡修善是因,得到福德是緣,獲得福報是果,有大福德自然有大的福報,但是不管怎麼大也脱離不了六道。而功德不一樣,功德是可以幫助勇猛精進修持佛法的自身脱離六道,來到一真法界乃至極樂淨土所必須的,簡單的説,就是功德大就是功夫得大力,功夫成片,果報自然稀有殊勝。
自然我們不難發現,二位大德的講解並不矛盾。修道是為了解脱,不是為了滿足生活條件。但是沒有生存的條件又不能修道。所以一個是強調福德作為修道的條件,一個強調福德不是修道的目的。
好比我們常説,吃是為了活着,但活着不是為了吃。
頂禮二位大德!
頂禮慈悲老法師!
頂禮南公懷瑾大居士阿闍黎!
PS。
您把南公的名字寫錯了。南公的名諱來自成語“懷瑾握瑜”,比喻人具有純潔高尚的品德。
戰國·楚·屈原《楚辭·九章·懷沙》,“懷瑾握瑜兮,窮不知所示。”
司馬遷 《屈原賈生列傳》:“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
另外,偷偷告訴您,直呼大德名諱,是損福報最快的方法——沒有之一。
網友上傳配圖
法嘉和他的朋友们

问:感谢开示!大师真是渊博,顶礼!已经改了问题,不小心打错,对南公无半点不敬。阿弥陀佛!
答:南无阿弥陀佛!能帮到您就好。有啥随便尽管吩咐!


问:“另外,偷偷告诉您,直呼大德名讳,是损福报最快的方法——没有之一。”--- 为什么呢?直呼的时候,并不是出于有意的不尊重啊,确实是有点不是发自内心的很敬重,但发自内心的很敬重也是随着修学的深入才会敬重啊。
答:时刻关注自己对大德和善知识的恭敬心,是最好的积攒福报的方法——没有之一。


问:可以再仔细说一说积攒资粮的方法吗。。。。。。。求!!
答:持五戒,行十善。


问:“...没有之一",不会吧。杀父杀母出佛身血"损福报"还快些吧
答:您说的这个不是损福报的范畴了,这是恶业。


问:那么您的意思是造恶业不损报?
答:我们讨论这件事有隐含的前提,不是恶业,不是性罪,不是逆罪,不是七遮。在日常里。


问:老师,我看题主写的是南公怀瑾啊,这样称呼是损福报的吗
答:我说完了改的。哈哈这个称呼就很对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