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止上師後,無論他是好是壞,都不能違背其教言,否則會墮入地獄?

6/10/2016
三昧耶戒 出家 密宗 上师 四皈依 实修
...
網友提問:依止上師後,無論他是好是壞,都不能違背其教言,否則會墮入地獄?
這句話從淨土教材上看到的,但是還是想不通理由。指出錯誤不行嗎,這不也是勸善嗎?為什麼任由錯下去。

法嘉宗智 回答

咱們就事論事,不針對某個人,也不針對某種出家的身份。
我先聲明,我只講道理,不撕B。

一,把堪布和上師以及阿闍黎並列是偷換概念。

1、先看堪布的定義:原為藏傳佛教中主持授戒者之稱號,相當於漢傳佛教寺院中的方丈。其後舉凡深通經典之喇嘛,而為寺院或扎倉(藏僧學習經典之學校)之主持者,皆稱堪布。擔任堪布的僧人大都是獲得拉然巴格西學位的高僧。
這裏有一個很吊詭的地方,從定義來看,堪布未必具有傳授密法的資格。
也就是説,一個只通達顯教但是不具有傳承密法資格的人,也是可以做堪布的。

2、阿闍黎是梵文,翻譯成中文是上師。在密宗範圍裏説到阿闍黎和上師,是有嚴格定義的,就是此人一定具有傳承密法的資格,他才可以作為上師、作為阿闍黎。

所以,依止上師、堪布、阿闍黎這句話在這裏是有邏輯漏洞的。和一位不具備密宗資格的堪布,是沒法建立和上師阿闍黎一樣的密宗關係的。

二,所謂的依止。

1、很多人會用“四皈依”來否定密宗,認為不是佛説,因為佛沒説過四皈依。其實這是不懂密宗。

密宗從來沒有“四皈依”的提法,也從來不把上師當作佛法僧三寶之外的一寶。密宗認為,上師是佛法僧在人間的體現。上師的身是僧,上師的語是法,上師的意是佛。上師是三寶的集中體現,而不是三寶之外另有一寶,所以密宗的標準用語——皈依上師,皈依佛、法、僧。這也不叫四皈依,和三寶一體也不矛盾。

只是很多外行人異想天開地以訛傳訛,讓人抓住了小辮子。

2、一般按照約定俗成的習慣,上師這個詞兒是密宗獨有的。哪怕他是一位密宗的大德,但是弟子和他之間沒有建立密宗的關係(後面會説),就不能稱其為上師,只能稱呼為師父。

還有一個詞兒叫根本上師,很多所謂的密宗弟子張嘴閉嘴根本上師誰誰誰,這是很鬧笑話的事情。比如一個密宗弟子在很多位上師那裏都接了密法,然後都沒有間斷地在修行,其中通過某一位上師的法而得成就,那麼這位上師是他所有上師裏的根本上師。換言之,不是成就者壓根就不可能有根本上師。

只是很多漢地弟子太一廂情願地在自己上師名號面前冠以各種殊勝和莊嚴的字眼兒以表自己的虔誠,但是其中很多做法亂了規矩。

3、一般説到密宗的依止,是指建立一種關係。這種關係用梵文講叫“三昧耶”——翻譯成“誓言”。自己和上師之間構成一種誓言的關係。這裏就少不得扯出一個密宗的讓人聽着就起雞皮疙瘩的詞兒——灌頂。

所謂灌頂,表面上是個法會,師父通過誦經、持咒、法器來完成儀軌。實際上本質是傳戒——就是傳三昧耶誓言戒。上師和弟子之間構成一個牢不可破的誓言關係,弟子和本尊、空行母、護法神之間構成一個牢不可破的誓言關係,同時,弟子具有了修持一門密法的資格。這就是所謂的灌頂。灌頂之後,弟子得三昧耶戒,和上師本尊護法神之間建立三昧耶誓言關係,具有修行密法的資格,成為一名密宗弟子,可以稱呼這位師父為上師。

三,依止的資格
很多人覺得,我參加了法會我就得到了灌頂和三昧耶戒。只能説圖樣圖森破。

1、聲聞戒、心地戒、金剛戒

1.1所謂聲聞戒,五戒、八關齋戒、沙彌戒、沙彌尼戒、式叉摩那尼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聲聞的意思是聽聲聞道,這邊説,這邊聽,聽懂了,明白了。就得戒。

1.2所謂心地戒,其實粗略地可以認為,就是指的菩薩戒。菩薩乘和聲聞乘是不兼容的,聲聞戒的戒文是盡形壽,意思就是活着的時候;菩薩戒的戒文是盡未來際,菩薩戒是帶到下輩子、下下輩子、永遠帶下去的。因為眾生本來具有如來智慧德相,所以菩薩戒不名新得。從來不是説新得到個菩薩戒。而是本來就有、本自具足。所以這裏就有個硬性標準了——真實地生起了菩提心。而且是勝義菩提心——不是那種狂熱的世俗菩提心。真實地生起了勝義菩提心,自然得菩薩戒;和參加法會、學習班、傳戒儀式沒關係,沒有菩提心,就是跑遍了傳戒的場子,也僅只是跑場子。這是凡夫和菩薩的區別,也是迷和覺的區別。

1.3所謂金剛,標準解釋就是不壞。不僅是菩薩,而且還要成為不退轉的菩薩。不能是簡簡單單生起勝義菩提心,目標還要得無生法忍。得了無生法忍的菩薩,才能叫做金剛。

2、依止
“依止上師”簡單的四個字,內涵其實很精密——一個真實地生起勝義菩提心的弟子,依止一位具有傳承密宗密法的上師。在此之下,才談得上依止上師。或者自己不具備依止的資格,或者對方不具備被依止的資格,總之壓根就沒有涉足密乘的資格,都談不上依止上師。

3、現狀
就所看到的情況,很多人會把對一位僧人或者師父具有特別強烈的信心就叫做依止上師。不管有沒有灌頂,不管有沒有三昧耶誓言,不管對方有沒有資格,反正只要他對我脾氣對我胃口,我就依止上師。可以通過看一本書,看一段視頻,甚至於聽別人講一段故事……只能説這叫一廂情願。

四,原文中幾處要點

1、原文説“依止上師後,無論其好否”。其實,一個不好的人,怎麼能成為上師?!上師區別於普通師父,就是要解決已經生起勝義菩提心而沒得到無生法忍這一段的問題。顯然起碼證得無生法忍是成為一名上師的基礎標準。得無生忍是標誌性的即身成就的標誌。所以,能夠成為上師的,沒有不好,只能説以凡夫的智慧不能揣度。

2、無論好壞都不能違背教言?碰上假的怎麼辦?碰上壞的怎麼辦?其實很簡單,弟子和假上師知見是無法構成三昧耶關係的,知道這人不靠譜,遠離。這不叫違背依止的上師,他也沒資格做上師,這叫知非即舍。

3、遇見一個出家人就大型供養,然後聽法……這不叫依止。

4、對於一個具有得到灌頂資格,具有可以依止某位上師資格的弟子,自然知道該依止什麼。否則生起的勝義菩提心就是鬼扯。密宗修行程度的精密,是用人腦無法揣度和想象的。嚴絲合縫按部就班,一點兒灰色地帶和鑽空子的機會都沒有……


綜上:

1、必須是具有德性而且是很大德性的人,才可以成為上師。
“壞上師”這個名詞本身就是偽命題,就像——素餡兒肉包子。

2、依止上師必須要有資格,就是真實地生起勝義菩提心。
按照《大日經》裏所説,密乘戒十條,第一條是不失菩提心。也就是説,必須要生起菩提心,才能失去菩提心。都沒生起,自然沒資格得三昧耶戒,也就得不到灌頂,自然談不上依止。

3、如果自己有資格依止一位上師也確實依止了,並且確實毀犯了誓言,果報確實很慘。金剛地獄無有出期。掌故和八卦太多了,付費收聽請按7。

很多時候,很多假貨上師先吹密宗有多殊勝,然後肆意地擴大“師、徒”兩方的範圍,最後用密宗聽起來很嚇人的字眼兒來恐嚇——其實挺不人道的。

有點兒像一種行業——先説我們這兒的頭牌姑娘有多漂亮,然後講誰都可以進來風花雪月,最後僱上一羣彪形大漢,敢説個“不”字兒的就照死裏打……

山外青山,樓外青樓……
三人行,必有我師娘……

數九隆冬盼春光,夜半三更盼朝陽,
花容月貌盼大款,閒散二奶盼流氓,
夜讀的才子盼女鬼, 光棍的老頭盼大娘,
演戲的盼着能得獎,講佛法的盼着死同行……


網友上傳配圖

法嘉和他的朋友们
问:啊就是说这个书我可以不用去深入看了吗?╭(╯ε╰)╮妈妈非让我看
答:有那时间看看哆啦a梦……
问:冒昧请教下,是jt宗这个门派的佛学理论有逻辑问题,还是这本书才出现的?
答: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某应用题,小明一顿吃20个苹果,小红吃30个苹果。请问,是数学这门数学理论有逻辑问题,还是这本书有问题?
问:好吧,懂了。书的问题。
答:您大智慧!
问:关于毁犯誓言,佛经上有给出判定条件吗?
答:坏三昧耶戒。
问:三昧耶戒有哪些条款?
答:您要是没有灌顶,我就不说了。您要是有灌顶,自然就该知道。您要是知道的那个版本是错的,说明灌顶也是假的。说明传灌顶的上师在这个问题上也没有鼓捣明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