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話説中庸》中,南師在談及“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時,曾説的“有了固定的邊際,早就是偏了”?

2/7/2018
推荐书单 楞严经 地藏经 实修
...
網友提問:如何理解《話説中庸》中,南師在談及“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時,曾説的“有了固定的邊際,早就是偏了”?
摘原文當段:“其實,只要有了一個人為假定的不偏之中,這個中心點的本身,已經是有固定的邊際,有了邊際,早就是偏了。”由此引申類推,有一個中,便已是偏,哪裏有一個不偏之謂中呢?如有,那也只是人為意識思想分別的假定之中。譬如一個人站在中心,由南望北,此人已在南面之北。左右東西,都是一樣道理。所謂中心,只是臨時方便,假設為中。由此類推,做人做事,哪裏確定有一個不偏之中呢?所以'不偏之謂中',這等於説'徒有虛言,都無實義'而已。”


把這段理解為:論述中點本身本無固定位置,只能存在於'相對而言'與'分別假設'當中,故“不偏之謂中”無可實施性。

原本把問題中那句“有了固定的邊際,早就是偏了。”的重點放在“固定”上,理解成:“在假定中找固定”的行為偏離假設條件本身。(也就是説原本只能找相對固定,找不到唯一固定。假定了相對卻想找絕對的這一行為偏離了假設本身。)
但是總覺得重點是放在“邊際”上。想問一下大家都是怎麼理解的呢?

法嘉宗智 回答 ,獲得 1 贊

南公著述的任何一部作品的任何一個詞兒,都是嚴格地斟酌和推敲過的。


我一直推薦兩本書——《論語別裁》、《原本大學微言》。

對於一些身體不好,或者很怕生病,很在乎養生,很在乎健康的人,我會推薦他們《小言黃帝內經》。

有人説,你推廣外道典籍。

其實,南公早在這些書裏下了鈎子。


南公講《論語》,講《大學》中,好幾次提到,

哎呀,我要亂來了,我要借用別家的觀點或者話語來解釋這個問題了。

其實,是把佛法滲透進來。看似講論語、大學,實則藉着論語、大學講佛法。


佛法修行有四病,作止任滅。

任何一字兒,都是一種偏頗,都是一種無明的狀態。

這在《圓覺經》和《圓覺經略説》裏講的明白。

而作止任滅其實就是空,有,即空即有,非空非有。

四條邊,圈成一個四邊形。落在任何一條邊上,都不究竟,都不是中道,都不是解脱。

而真正的般若,就是不觸碰四條邊,在這個空間裏的中點。

當然,這四病本身不是正方形四條邊的關係。我們這麼比喻,僅僅是一個方便。

但是這也很容易讓我們認識到,不要落邊,不要落在四邊裏的任何一邊,而要在中間。

當然,從中觀來説,既然沒有四邊,又哪兒來個中間。這是後話。


所以南公在講中庸的時候,也用了邊際這個概念。

讓你將來在有機會接觸到四種落邊的知見和情況時,可以很順暢地構建這個模型或者知見。


所以南公的這一段兒實際上在講,

正見是相對於邪見來説的,而自認為持守正見的時候,

這正見本身就是相對於邪見的一個知見。

我們不談你這個正見對不對,在你安立一個“XXX是邪見”的時候,已經就落入邪見了。


老禪師們總會説,空有不二。

很多人説空啊空啊,其實這是“有”,“有”一個“空”。

又在説,有啊有啊,其實這是“空”。因為這個“有”本身是“空”的。

“即空即有”和“非空非有”也如是。

所以在安立任何一個概念A的時候,已經把這個概念“A”和其他一切不是A的概念“非A”對立起來。而這本身,就已經落邊,就已經出偏。

如同楞嚴經上所説,知見立知,即無明本。

也就是地藏經裏所説,起心動念,無不是罪。

也是虛老説的,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

也是法嘉宗智説的,明白修行到底要修什麼,遠比修行本身重要得多……



這句話的重點,不是固定,也不是邊際。這倆詞兒拆開了都可以洋洋灑灑寫出幾萬字來。

這句話的真正的核心,在於“人為假定”。

因為安立知見、分別執着是人的本性。而假定本身就是與生俱來的妄想無明。

四個字,把無明説透了,把分別、妄想、執着説透了。

想下手,從這兒開始……





P.S. 禪有祖師禪,如來禪。

南公玩兒的是祖師禪。祖師講法沒次第。當然,禪法本身就沒次第。

張嘴就是第一義,就是般若,就是中道……

不是他不願意把過程和次第講明白,而是壓根兒他就沒有。

人家累生累世修到今天,如同這孩子生下來就身價過億。

別説他含着金勺子,就是鑽石勺子還得是食堂阿姨打飯用的那種……

你問他怎麼掙錢,真不是他不想告訴你,而是他自己也不知道。

所以,祖師的書,值得一遍遍地讀,值得一個字一個字地摳着讀。

弄不好就錯過了最重要的東西,而把旁枝末節玩兒了一輩子。



網友上傳配圖

法嘉和他的朋友们
问:但是南怀瑾的作品只有一部,哈哈
答:自己写的和自己说了改文字的有啥区别啊?
问:顶礼师父。生活中,面对外境,试着不起分别的念头,然后感觉有一念很自然落在自己的呼吸上。住在这个呼吸上可以吗?
答:不如住在一句佛号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