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三聖即主尊彌陀左大勢右觀音是表法淨土實修方法嗎?光從外在念一句佛,能否就斷定此人沒如理如法修念?

問題相關鏡像來源:是不是有很多學佛的人學的觀點極端了?為什麼?
此疑問,來自"3.整天念“阿彌陀佛”,然而我覺得他們並沒有什麼學識、智慧、思想或過人之處,貌似對佛學也不怎麼理解。"是不是有很多學佛的人學的觀點極端了?為什麼?的相關回覆,共有四則回覆如下:
一、以下是點贊最高的一則師友的回覆
3、整天念“阿彌陀佛”,然而我覺得他們並沒有什麼學識、智慧、思想或過人之處,貌似對佛學也不怎麼理解?
回應:梵語japa:指唸誦,稱誦、唱誦”,以聲音切入。
梵語anu-smrti:指憶念,以思維切入。
以上是完全兩種不同領域,部份民間信徒卻將兩種領域合而為一變成“口唸”。
佛指“覺悟”,佛經所指的“唸佛”於梵文是buddha anu-smrti,即是“憶念覺、佛隨念”,指憶念覺的智慧、言教、身教,然後學習效法,全部跟回憶有關。
如果部份民間信徒有“學識、智慧、思想、過人之處、對佛法理解”,就不會如此神神化化地「唸唸有詞」了。
二、3.整天念“阿彌陀佛”,然而我覺得他們並沒有什麼學識、智慧、思想或過人之處,貌似對佛學也不怎麼理解。
唸佛就相當於敲擊佛的網站,接受清淨的能量。佛法是清淨的,清淨可以生出智慧,因為智慧是自性本來自然含藏的,不需要外界的接觸和經歷就能獲得。
三、3.整天念“阿彌陀佛”,然而我覺得他們並沒有什麼學識、智慧、思想或過人之處,貌似對佛學也不怎麼理解。
第一、別人可能比較少看或看不懂佛經或者看般若空性(我以前看也挺一頭霧水的),又或者是因為沒有時間可以靜下來聞思佛理,只能抓緊時間多唸佛了。第二、你的智慧不智慧、有沒有學識的標準是什麼呢?第三、別人的過人之處,要在你眼前呈現嗎?你有多少接觸別人的時間,瞭解對方了嗎?
四,3.整天念“阿彌陀佛”,然而我覺得他們並沒有什麼學識、智慧、思想或過人之處,貌似對佛學也不怎麼理解。
3吾病就醫 得藥未知其所以然 故窮研病理、藥理 如今墳頭草已尺許高矣
彼行將就木之人 不知輕重緩急 將與吾類也
汝得藥既服 信醫耶 信藥耶 焉知彼於佛不具如此之信耶 何故此為常情 彼為極端
附註:以上所引個別回覆中,涉及感性經驗(包括種種感應等等)與理性認識(文字般若等等)的關係問題。特援引當代我們社會主流哲學觀點如下:
(1)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相互滲透。在人的實際認識過程中,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總是交織在一起的,既沒有純粹的感性認識,也沒有純粹的理性認識。感性認識是在理性認識的參與下進行的,是用概念、判斷等理性認識的形式來表達的。因而感性認識中包含着理性認識;理性認識以感性材料為基礎,而且理性認識要以語言(一定的聲音)和文字(—定的圖形)這種感性形式來表達,因而理性認識中包含着感性認識。總之,理性認識和感性認識是辯證統一的,統一的基礎是實踐。
(2)割裂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辯證統一,會導致經驗論和唯理論。經驗論認為,只有感性認識是可靠的,而理性認識是不可靠的。唯理論認為只有理性認識是可靠的,而感性認識是不可靠的。兩者各執一端,都是錯誤的。實際工作中的經驗主義和教條主義也犯了類似經驗論和唯理論的錯誤。實際工作中的經驗主義片面誇大感性經驗的作用,輕視科學理論,把局部經驗當作普遍真理,到處搬用,教條主義片面誇大理論和書本知識的作用,輕視感性經驗,一切從本本出發,把理論當成萬古不變的教條,生搬硬套。
法嘉宗智 回答
討論唸佛,繞不開《大勢至菩薩唸佛圓通章》。
如果你看過,就問不出這個問題;如果他看過,就説不出那些話……
拉出去每人20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