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破生死?
2/4/2016
念佛
实修
如何开始学佛?

首先説明我是個非常怕死的人。
大概在初中的某天,我突然意識到我會死亡這個事實,然後就活在巨大的恐懼中,每每想起必是情緒異常,捶胸頓足,異常痛苦。過了這麼多年每當想起也只有在短暫絕望中逃避,但隨着年齡的增長,每當半夜睡不着時便經常會有如此想法,我感覺再這麼下去我遲早要得精神疾病。
説説我對死亡的畏懼根源吧,我就是感覺世界這麼美好,而我卻不能用手去觸碰,用身體去感知,大家正常生活,歷史車輪依舊前進,而我卻成為塵土,現在所擁有的一切都不復存在。
我也百度了好多答案,雖然有些我也確實明白,比如是人類對未知事物的害怕和心裏有所牽掛,但並不能改變我對死亡的恐懼。也問過很多周圍的人,大家都説我想太多,也有少部分人和我一樣,我們只能逃避。
今晚又被這種恐懼所籠罩,感覺再過幾年心臟都要受不了,呵呵,我不想死
法嘉宗智 回答
,獲得 1 贊
首先讚歎您的智慧,敢於直面死亡並懼怕。其實有多少人,連怕死都不敢……
佛當年也是這樣,看見恆河漂來的屍體,意識到人都要死,世間都無常,然後某一夜,拋棄妻子,去尋求解脱和智慧。
其實如果每個佛教徒都真實地懼怕死亡,那中國佛教當今的現狀絕對不是這個鬼樣子。起碼他們真的會聽懂什麼叫“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也不用再發愁為啥修行不精進,為啥修不起來,為啥會退轉。根本原因,動力不足。修道的動力如果不直接打擊到靈魂最脆弱的地方,不真實地生起恐懼,那都是耍猴。有人的時候耍給人看,沒人的時候耍給自己看。
三個命題:
1、我看這件衣服很漂亮;
2、我看這人不咋樣;
3、我如何看破生死。
同樣是一個“看”,但是原理核心、內涵外延,都不一樣。
1、我看衣服漂亮
這是用眼睛看。我們眼珠子這個器官配合上眼珠子能看的功能。加上大腦這個器官和大腦可以思考思維的功能一起運轉。這是最基本含義的“看”。
2、我看這人
不僅僅是用眼睛,還用耳朵、用鼻子、用嘴巴、用身體、他長的好看不好看、他説話不中聽、他不愛洗澡身上有味、他喜歡吃的東西好不好吃、他品味如何、他是否會使用身體語言,是否懂肢體禮儀?這些都可以成為我們來判定一個人或許是男女神或許是男女渣的依據。我們不單單侷限於用眼睛去感受,而還有別的器官眼耳鼻舌身意六個器官六種功能聯合運行。這是又一層次的“看”。
3、看破生死
有個詞兒叫不二法門。不二法門的意思不是説修了這個法,人就不“二”了。“不二”的含義是去掉了分別、妄想、執着。我們説一個概念是“黑”,那麼這個“黑”是依賴於“白”而存在的。如果沒有“白”,自然就沒有“黑”。我們説“男”一定是依賴於“女”所存在的。在建立一個概念的時候,必然有一攬子與之相反的概念。所以他才可以被建立起來。而佛法,就是要打破這種區分和主觀判斷。因為我們感受到的世界並不是真實的。我們總善於把自己看到的當做真相。紫外線其實有顏色,只不過超過了人眼的可視範圍。這一點上,蒼蠅就比人要高級。那麼蒼蠅和人分別看到的世界,哪個是真實的,哪個又不是真實的呢?其實都真實,也都不真實。盲人摸象,都是根據自己摸到的這一部分來揣測到底大象什麼樣子。但是歸根結底,都不是完整的大象。所以在蒼蠅的世界裏,有能吃和不能吃;在狗的世界裏,加上了好玩和不好玩;在人的世界裏,就更複雜,他愛不愛我?他有沒有小三,他是不是屌絲,他是不是土豪……只有真的放下了這些所有區分和判別,徹底地看到這個世界的真相而不是用我們的意識去區分,這才開始有了佛法的味道……
其實從道理上説,不到徹底的圓滿了般若波羅蜜,也就是徹底實證了“不二的智慧”是解決不了生死問題的。或者起碼説,從根兒上解決生死的問題。真的悟入了輪迴即涅槃,真的懂了輪迴性即佛性,才能説,看破了生死。
其次,到底生死用什麼看破。
我們看一件衣服,看一個人,可以用眼耳鼻舌身意,用我們的六種器官的六種功能。這是我們與生俱來的爹媽給的零件和本事。但是般若的智慧,也就是不二的智慧,壓根就不是用六根六識能觸及的。就像我以前説,學佛想通過思考研究而看破生死,就像一個盲人想看見紫外線。在六識之外,有第七識末那識,還有一個名字,叫俱生我執。用比較粗淺的解釋,就是前六識運轉的規則。眼睛像攝像頭,耳朵像麥克風,身體像鍵盤,鼻子像探測器,舌頭像掃描儀,大腦像CPU。這些湊一起就是一台電腦麼?顯然不是。得有運算規則——驅動程序、程序語言、系統平台、應用程序。而決定這些器官如何發揮他的功能的全部源代碼,就在第七識裏。也就是六根六識的運算法則。菩薩和凡夫不一樣。是因為第七識不一樣。進而信息處理方法不一樣,處理結果不一樣,反饋程序不一樣。所以一個叫覺。一個叫無明。
那麼,只有建立了不二的智慧,才能看破生死。而不二的智慧,建立在第七識裏。也就是説,通過第七識的俱生我執的改變,放下了與生俱來的執着,才具有不二的智慧,我們在處理各種信息的時候才帶有不二的智慧,這就是所謂的菩薩。就是心經裏説的,行深般若波羅蜜,然後無苦集滅道,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究竟涅槃。所以我們看心經總去關注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而忽略了全篇的核心——行深般若。我們總關注觀自在菩薩運算出了啥結果,而從來不在乎人家是怎麼算出來的。
第七識俱生我執,徹底放下執着之後,轉為平等性智。電腦硬件沒變,算法改變。就是那台機器,裝Win7和裝Win10,所看到的結果不一樣。界面就是一張皮,真正的差距在內核、在算法。第七識帶着貪嗔痴,只能運算出貪嗔痴的凡夫知見;放下貪嗔痴,就運算出菩薩一切平等的知見。所以菩薩怎麼看怎麼和一般人不大一樣。就是這個道理。
第七識放下貪嗔痴轉成平等性智,這就叫智慧成就。而智慧依賴於禪定而存在。換言之。第七識作為運算規則,我們要修改它。就要不斷地慢慢地注入新的規則。所以有句話,七六因中轉,五八果上圓。第七識和第六意識的轉變,導致前五識眼耳鼻舌身和阿賴耶識的圓滿。
這就少不得談到一個詞兒——熏習。這個詞的出現頻率特別高,但凡混過兩年佛圈的二手佛油子,張嘴閉嘴都會説些個相續啊、流轉啊、熏習啊這些個其實自己也不懂啥意思的話。打個特簡單的比方——茉莉花茶。為啥茶葉能泡出茉莉花味兒?因為一種用茉莉花在燻,讓茉莉花的香氣附着在茶葉上然後浸潤到茶葉裏面,再泡出來茶都帶着花香。其實對於修行原理也一樣。要建立一條沒有貪嗔痴的規則,就要開始不斷用沒有貪嗔痴的意識去薰染。當沒有貪嗔痴的清淨意識從無到有,從少到多,慢慢地成了片,我們就具有不再貪嗔痴而起心動念的習慣。我以前只吃米飯不吃麪條,怎麼改?一週吃一頓麪條,然後一週吃一天,然後吃兩天,就這麼逐步替換,到最後一週只吃麪條不吃米飯。這就是七六因中轉。我們用乾淨的、不帶有貪嗔痴的淨念,就是第六意識,去燻第七識,讓運算規則開始習慣於不再貪嗔痴地起心動念。這就是成佛的過程。
那第六識的淨念怎麼來?唸佛,參禪,打坐。無論做什麼功夫,在功夫裏,我們制心一處,全部的意識都拴在功夫上,就沒有了貪嗔痴。就這麼長此以往,一個一個淨念連續下去。久而久之,我們就有了新的運算方式。也就是菩薩知見。就是覺。
綜上,
生死怎麼看破?用智慧看破;
智慧在哪兒?智慧在禪定裏;
禪定是啥?第七識新的運算習慣的建立;
第七識怎麼轉?從第六識的熏習開始;
第六識怎麼熏習,從功夫開始。
唸佛就是唸佛,一念到佛,念頭的念,不是嘴巴念。腦子裏只有佛,就放下了其他的。而不是嘴裏阿彌陀佛心裏牛肉蘿蔔。那是沒用的!功夫沒做到根兒上,即使念了再多,也白搭,也沒用,也是P。
簡簡單單地看破生死,別用意識去猜了。沒用的。踏踏實實開始實修實證吧!
別再做些個太監琢磨皇上和娘娘到底有多快活的傻事。真操實幹才是硬道理!
佛當年也是這樣,看見恆河漂來的屍體,意識到人都要死,世間都無常,然後某一夜,拋棄妻子,去尋求解脱和智慧。
其實如果每個佛教徒都真實地懼怕死亡,那中國佛教當今的現狀絕對不是這個鬼樣子。起碼他們真的會聽懂什麼叫“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也不用再發愁為啥修行不精進,為啥修不起來,為啥會退轉。根本原因,動力不足。修道的動力如果不直接打擊到靈魂最脆弱的地方,不真實地生起恐懼,那都是耍猴。有人的時候耍給人看,沒人的時候耍給自己看。
三個命題:
1、我看這件衣服很漂亮;
2、我看這人不咋樣;
3、我如何看破生死。
同樣是一個“看”,但是原理核心、內涵外延,都不一樣。
1、我看衣服漂亮
這是用眼睛看。我們眼珠子這個器官配合上眼珠子能看的功能。加上大腦這個器官和大腦可以思考思維的功能一起運轉。這是最基本含義的“看”。
2、我看這人
不僅僅是用眼睛,還用耳朵、用鼻子、用嘴巴、用身體、他長的好看不好看、他説話不中聽、他不愛洗澡身上有味、他喜歡吃的東西好不好吃、他品味如何、他是否會使用身體語言,是否懂肢體禮儀?這些都可以成為我們來判定一個人或許是男女神或許是男女渣的依據。我們不單單侷限於用眼睛去感受,而還有別的器官眼耳鼻舌身意六個器官六種功能聯合運行。這是又一層次的“看”。
3、看破生死
有個詞兒叫不二法門。不二法門的意思不是説修了這個法,人就不“二”了。“不二”的含義是去掉了分別、妄想、執着。我們説一個概念是“黑”,那麼這個“黑”是依賴於“白”而存在的。如果沒有“白”,自然就沒有“黑”。我們説“男”一定是依賴於“女”所存在的。在建立一個概念的時候,必然有一攬子與之相反的概念。所以他才可以被建立起來。而佛法,就是要打破這種區分和主觀判斷。因為我們感受到的世界並不是真實的。我們總善於把自己看到的當做真相。紫外線其實有顏色,只不過超過了人眼的可視範圍。這一點上,蒼蠅就比人要高級。那麼蒼蠅和人分別看到的世界,哪個是真實的,哪個又不是真實的呢?其實都真實,也都不真實。盲人摸象,都是根據自己摸到的這一部分來揣測到底大象什麼樣子。但是歸根結底,都不是完整的大象。所以在蒼蠅的世界裏,有能吃和不能吃;在狗的世界裏,加上了好玩和不好玩;在人的世界裏,就更複雜,他愛不愛我?他有沒有小三,他是不是屌絲,他是不是土豪……只有真的放下了這些所有區分和判別,徹底地看到這個世界的真相而不是用我們的意識去區分,這才開始有了佛法的味道……
其實從道理上説,不到徹底的圓滿了般若波羅蜜,也就是徹底實證了“不二的智慧”是解決不了生死問題的。或者起碼説,從根兒上解決生死的問題。真的悟入了輪迴即涅槃,真的懂了輪迴性即佛性,才能説,看破了生死。
其次,到底生死用什麼看破。
我們看一件衣服,看一個人,可以用眼耳鼻舌身意,用我們的六種器官的六種功能。這是我們與生俱來的爹媽給的零件和本事。但是般若的智慧,也就是不二的智慧,壓根就不是用六根六識能觸及的。就像我以前説,學佛想通過思考研究而看破生死,就像一個盲人想看見紫外線。在六識之外,有第七識末那識,還有一個名字,叫俱生我執。用比較粗淺的解釋,就是前六識運轉的規則。眼睛像攝像頭,耳朵像麥克風,身體像鍵盤,鼻子像探測器,舌頭像掃描儀,大腦像CPU。這些湊一起就是一台電腦麼?顯然不是。得有運算規則——驅動程序、程序語言、系統平台、應用程序。而決定這些器官如何發揮他的功能的全部源代碼,就在第七識裏。也就是六根六識的運算法則。菩薩和凡夫不一樣。是因為第七識不一樣。進而信息處理方法不一樣,處理結果不一樣,反饋程序不一樣。所以一個叫覺。一個叫無明。
那麼,只有建立了不二的智慧,才能看破生死。而不二的智慧,建立在第七識裏。也就是説,通過第七識的俱生我執的改變,放下了與生俱來的執着,才具有不二的智慧,我們在處理各種信息的時候才帶有不二的智慧,這就是所謂的菩薩。就是心經裏説的,行深般若波羅蜜,然後無苦集滅道,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究竟涅槃。所以我們看心經總去關注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而忽略了全篇的核心——行深般若。我們總關注觀自在菩薩運算出了啥結果,而從來不在乎人家是怎麼算出來的。
第七識俱生我執,徹底放下執着之後,轉為平等性智。電腦硬件沒變,算法改變。就是那台機器,裝Win7和裝Win10,所看到的結果不一樣。界面就是一張皮,真正的差距在內核、在算法。第七識帶着貪嗔痴,只能運算出貪嗔痴的凡夫知見;放下貪嗔痴,就運算出菩薩一切平等的知見。所以菩薩怎麼看怎麼和一般人不大一樣。就是這個道理。
第七識放下貪嗔痴轉成平等性智,這就叫智慧成就。而智慧依賴於禪定而存在。換言之。第七識作為運算規則,我們要修改它。就要不斷地慢慢地注入新的規則。所以有句話,七六因中轉,五八果上圓。第七識和第六意識的轉變,導致前五識眼耳鼻舌身和阿賴耶識的圓滿。
這就少不得談到一個詞兒——熏習。這個詞的出現頻率特別高,但凡混過兩年佛圈的二手佛油子,張嘴閉嘴都會説些個相續啊、流轉啊、熏習啊這些個其實自己也不懂啥意思的話。打個特簡單的比方——茉莉花茶。為啥茶葉能泡出茉莉花味兒?因為一種用茉莉花在燻,讓茉莉花的香氣附着在茶葉上然後浸潤到茶葉裏面,再泡出來茶都帶着花香。其實對於修行原理也一樣。要建立一條沒有貪嗔痴的規則,就要開始不斷用沒有貪嗔痴的意識去薰染。當沒有貪嗔痴的清淨意識從無到有,從少到多,慢慢地成了片,我們就具有不再貪嗔痴而起心動念的習慣。我以前只吃米飯不吃麪條,怎麼改?一週吃一頓麪條,然後一週吃一天,然後吃兩天,就這麼逐步替換,到最後一週只吃麪條不吃米飯。這就是七六因中轉。我們用乾淨的、不帶有貪嗔痴的淨念,就是第六意識,去燻第七識,讓運算規則開始習慣於不再貪嗔痴地起心動念。這就是成佛的過程。
那第六識的淨念怎麼來?唸佛,參禪,打坐。無論做什麼功夫,在功夫裏,我們制心一處,全部的意識都拴在功夫上,就沒有了貪嗔痴。就這麼長此以往,一個一個淨念連續下去。久而久之,我們就有了新的運算方式。也就是菩薩知見。就是覺。
綜上,
生死怎麼看破?用智慧看破;
智慧在哪兒?智慧在禪定裏;
禪定是啥?第七識新的運算習慣的建立;
第七識怎麼轉?從第六識的熏習開始;
第六識怎麼熏習,從功夫開始。
唸佛就是唸佛,一念到佛,念頭的念,不是嘴巴念。腦子裏只有佛,就放下了其他的。而不是嘴裏阿彌陀佛心裏牛肉蘿蔔。那是沒用的!功夫沒做到根兒上,即使念了再多,也白搭,也沒用,也是P。
簡簡單單地看破生死,別用意識去猜了。沒用的。踏踏實實開始實修實證吧!
別再做些個太監琢磨皇上和娘娘到底有多快活的傻事。真操實幹才是硬道理!
網友上傳配圖
法嘉和他的朋友们

问:放下贪嗔痴不是分别心?看破生死不是更大的生死?别以盲引盲了
答:如果做不到吃屎如同吃饭,那唱这些高调就叫见过于行。属狂禅。千百年来玩儿这套比你高明的多了去了,结果都死很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