齋戒的意義是什麼,或者説齋戒清修後人的內心有什麼變化?

11/8/2016
吃素 楞严经
...
網友提問:齋戒的意義是什麼,或者説齋戒清修後人的內心有什麼變化?
是否是因為齋戒後,一個人會從對各種慾望中脱離出來,從而能夠客觀地去審視自己,也更能夠理解五藴皆空,慾望皆虛無?

法嘉宗智 回答

南公懷瑾:吃素與心齋




知識越高,學佛往往越難,佛學的知識越多,成佛反而越有障礙。為什麼呢?主觀的成見多,本來腦海裏很單純,學了佛或是信了宗教以後,看別人都不對,唉呀!怎麼不學佛?怎麼不來信教?好像不學佛、不信教就是犯罪似的。

然後,拿了一個宗教的尺度到處去衡量別人,批評這個人這裏不對那裏不對,比如什麼學佛又不吃素,差勁啦!甚至把吃素叫作吃齋。吃素是不吃葷,葷是葱、蒜、韭、芥末、興渠五葷,這是五種刺激性的植物,並沒有包括肉。但是為的意思並不是要你吃肉,請別搞錯。不吃肉是不殺戒,為了培養慈悲心。

至於齋呢?這是莊子提出來的“心齋”,《禮記》上有“齋戒沐浴”,心念清淨恭敬叫作“齋”,一些人搞不清楚,就以有沒有吃素來估計這個人有沒有修行,忽略這個人的貪慾心如何?慈悲心如何?貪嗔痴慢心如何?於此,我恭勸大家,學佛修道要“嚴於律己,恕以責人”,對自己要求嚴格。中國人講道德,結果,往往都以道德標準去要求別人,而不是要求自己;其實道德是要恕以責人,別人有錯要包容,儘量寬恕別人,原諒別人。

*****

清淨在中國文化講來,就是“齋戒沐浴”,洗頭洗澡,把身體從頭到腳洗得乾乾淨淨,然後心裏不敢胡思亂想,不敢隨意動念,這叫持齋。持齋乃指齋心,內心清清淨淨。持齋不是吃素,一般把吃素叫作持齋,這是不對的。不吃葱、蒜、韭、芥末、興渠等五葷叫吃素,後來人搞錯了,便將錯就錯。

《圓覺經略説》

------------------------------------------

“齋”不一定吃素,把齋字解釋成吃素是大錯而特錯,錯得一塌糊塗。但是説齋不是吃素,難道是吃葷?那又不對了。齋是中國文化,語出莊子的“心齋”,心裏一點雜念、妄想、慾念都沒有,保持清淨的念頭叫“齋”。這個無關乎吃素,真的吃素是內心素到了極點,素淨、乾淨到極點叫“心齋”。中國文化幾千年來講齋,是講心的清淨,而不是佛教的吃素。

所以古代的皇帝碰到國家大事或大災難的時候,就要“齋戒沐浴”。譬如有三百年歷史的清朝,在關鍵時刻,要決定國家重要大事之時,皇帝與皇后、妃子都要分房,不準親近。齋戒沐浴不是光洗頭、洗身體,你以為光洗了澡就乾淨啦?心裏頭還有一點雜念就已經不是齋了。所以孔子告訴顏回,你要“心齋”,我才傳給你。禪宗也是一樣,你心不清淨,想靠人接引?接引什麼?有很多同學叫老師接引一下,你能夠做到心齋嗎?

所以,能夠在心齋的階段,保持心清淨、念清淨、意清淨,如此經過三個月,你想想看,不成道也成道了。

吃素歸吃素,吃素在戒律上嚴格而言是不吃葷,葷是指五葷,並不是持齋。一提到八關齋就想到吃素,邏輯觀念錯了,對於佛法的思想也錯了,要特別注意。

《藥師經的濟世觀》

-------------------------------------------


【聖人以此齊戒以神明其德夫。】

智慧到了最高處,人情世故、天文地理都通了,通了以後怎麼樣?通了以後的人,做人更要小心。

“齊戒”就是齋戒。讀古書,這個“齊”字很多地方讀“齋”。我們看古書有“齊莊中正”這句話,“齊”就是齋。什麼是“齋”呢?齋就是心理精神作用,所以叫心齋。

吃素不是吃齋,吃素是不吃葷,不吃葷也不是不吃肉啊!不吃葷是無葷,像大蒜、韭菜呀,這些都是葷的。出家人為什麼不吃葷呢?因為葷含有刺激性,會刺激人的生理,容易使人起慾念,所以出家人飲食要無葷。葷是草頭的,不吃肉是另一件事。一般人把不吃肉叫做吃齋,那是講錯啦!

什麼叫做齋?齋就是心靈的一種境界,“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這個境界就是齋。大家要注意啊!我們講中國文化,千萬不要跟着一般人的錯誤講法。

“戒”呢?真正到了已身“退藏於密”,內外改變了,心境不被外物所動搖,不被外面環境所影響,所以“齊”下面是“莊”。這個“莊”就是莊敬的莊,是“莊重”的意思。無論是修道人或是我們一般人,生活態度都非常重要。一個人能夠不受外界的影響,這個時候的心至中至正,所以説“齊莊中正”。這就是中國文化的作用,四個字包括了一切宗教,佛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一切的禱告在內了,是不落形式的。

所以聖人到了這種程度,懂了一切過去未來以後,變成更謙虛、更小心,就是“齊戒以神明其德夫”!自己越是齋戒得清靜,神通越大,自己本身也越到達神明的境界,明白了天下一切事物。這個樣子你的德業便更進步,你對人類的貢獻也更偉大了。

《易經系傳別講》

------------------------------

【子之所慎:齊、戰、疾。】 孔子平常非常小心注意的事:齊、戰、疾三件事情。

古代齊齋同義,清心寡慾謂之齋,古人在舉行國家大典或祭天地祖宗的時候,便要齋戒。所謂齋戒沐浴就是清心寡慾,並不像現在的人,稱吃素為吃齋,這個錯誤在習慣上已用了一千多年,不必改它了。古代的齋是內心的修養,要着重氣質的變化,在《禮記》中變化氣質第一步工夫,就是要“齋心”,“毋不敬,儼若思。”現代的語彙,就是心理的淨化,所以孔子對“齋”是最謹慎,最小心的。

其次是對戰爭,我們講軍事哲學思想史,經常也引用到孔子的話。他不是不懂軍事,而是對軍事哲學的理論很高明,只是平常不輕談戰爭。

第三疾:是指衞生、保健的事,這是養生之道,他非常注意自己身體健康。所以齋、戰、疾是他特別小心的事。

《論語別裁》

------------------------------

“葷”字不是代表肉哦!不吃葷同不吃肉是兩回事。這個葷是草頭,五葷是葱、蒜、韭、薤白,興渠,也叫做五辛。佛家戒吃這五葷,因為這一類東西,刺激荷爾蒙的生長,尤其刺激了性荷爾蒙的分泌,對修持很有妨礙。中國古代與印度的古文化,同一道理,並不是講不吃肉,不過如果真持齋,當然包括了不殺生、不吃肉。

在座的很多學佛吃齋的注意啊!真正吃齋吃素是怎麼樣呢?下面孔子有一個道理。

【曰:“是祭祀之齋,非心齋也。”】

孔子説你這個怎麼叫吃齋?這個是拜拜用,擺樣子的,是宗教的形態,而且是祭祀時對鬼神用的,這是外在的齋。真正的持齋叫心齋,這個我們要注意!持,是保持。莊子所代表的中國文化心齋的觀念,就是佛家的持戒、修定、修慧,乃至於説得了九次第定,證得菩提,也不過是心齋的成就而已。

【回曰:“敢問心齋。”仲尼曰:“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

顏回問:什麼叫“心齋”呢?孔子説:“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這個方法等於是止觀法門,等於密宗黃教宗喀巴大師所提倡的,走的奢摩他、毗婆舍那止觀的路線,也就是中國佛教天台宗智者大師提倡的小止觀六妙門。研究一下就很奇怪了,莊子那個時候,佛教絕對沒有傳入中國,但他們修行都是同一個法門,這就是《列子》上面提到的:“西方有聖人出焉,東方有聖人出焉,此心同,此理同。”

莊子借孔子的嘴傳止觀的法門:“若一志,”“若”就是你,你如果心念專一起來,不要亂。“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不要用耳朵來聽聲音,而用“心”來聽。如果借用佛法來做比較,就是《楞嚴經》上所講的,代表觀世音菩薩的觀音法門:“返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耳朵習慣於聽外界的聲音,不用耳朵來聽,把它迴轉來,“返聞聞自性”,聽自己內在的心聲,內在的心聲不一定是心臟血液流行之聲啊。你要曉得,我們靜下來,譬如打坐的人,你以為是在打坐呀,莊子下面都説了,那是心裏面在講話,在開討論會,“不曉得這樣對了沒有?”“嗯,剛才很像,可惜了,動了念頭。”“不動念頭,啊,差不多了,已經成佛了。”心裏頭都在講話,所以要迴轉來,“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

那麼“心”怎麼靜得下來呢?“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這個“氣”就是後世説的息,修止觀的數息。息是什麼?實際上我們一呼一吸之間,有很短的一段是不呼不吸的,這個之間很難把握住,這個叫息。莊子沒有用息這個名詞。

【“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聽止於耳,”耳朵不起作用了,聽覺停止了,和外界脱離了關係,所以叫他也不聽了,入定去了。不像我們一般人,耳朵都向外面聽聲音。“心止於符,”心裏面什麼念頭也不動,自然和“道”符合了。用中國古有的名詞,叫與“天心”符合了。

“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這個時候,呼吸之氣是空靈的,等於沒有呼吸了,身心內外一片虛靈。“虛”是內心虛靈。什麼叫“待物者”呢?跟外面物理世界還是相對有待的。換句話説,昨天我們上了唯識課就知道,這個時候意識上的清靜,看起來好像空了,這是你意識上偏於空了,外面還是沒有空呀。你空了我不空,我還站在你的前面,太陽照樣從東邊升起來,西邊落下去。都還沒有空呀。所以,雖然身心內外一片虛靈,還是跟外面物理世界相待的。但是,第一步的修養,先達到內心的虛靈也就對了。

“唯道集虛。”注意,這個“集”字務必要圈起來。“集”就是累積,你把內心虛靈的境界,練習越久了,累積越久了,那麼達到形而上的道也就快了。“虛者,”內心虛靈,你能夠做到內心意識不動,心靈很凝定,耳根不向外聽了,完全是返之內在了,“心齋也。”這個才是內心真正的持齋了。

很多學佛的人受了“八關齋”戒,八關齋的那個齋,就是內心虛靈,達到內心虛靈叫“八關齋”的成就,這個樣子才叫真正的持齋。不是説過午不食就是持齋了,完全不是。為什麼“八關齋”是過午不食呢?過午不食使人身體的氣息容易虛靈,容易達到“心齋”的境界。

所以莊子借用孔子的嘴所講的這一段,不論儒家、道家、佛家、密宗、天台宗、華嚴宗,隨便那一樣,你融會貫通了,一通而百通,同一個道理不同的表示而已。你到了“心齋”這個境界,初步的閉關可以了,不到這個境界不能閉關的啊,閉關會發瘋的。

《莊子諵譁》

-----------------------------

學佛大小乘修持共通的步驟: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見。解脱以後所見叫做解脱知見。

學佛第一步要持戒,因為持戒可使自心不散亂不昏沉,才能修定。戒律持不好,要想修定必無是處。“戒”就是莊子提到過,也是孔子對顏回説的“心齋”,從起心動念做起,齋同戒是一個東西。

得了定才能真發起智慧,智慧成就了,才能解脱煩惱,煩惱解脱了,才能去除無始以來煩惱的根根,由解脱所知所見,才能了一切之源。光解脱,沒有發起解脱知見還不究竟,由此可知見地的重要。

《維摩詰的花雨滿天》

------------------------------

吾聞學問之道,在變化氣質。變化氣質之道,大約不外二途:

從齋心敬一而誠意正心修身,至於致知格物,此為其一,乃集義之所生,由內而達外者,理極平實,行之非易。

其次,從苦其筋骨,勞其體軀做起,至於煉氣凝神,以定靜之功以變化氣質之性,乃修煉之功,由外而進於內者,事極易行,而堅貞有恆篤行之者,亦不易得。

知者過之,愚者不及。故學道者皆是,及其成而臻於實用者頗不多得。

《中國文化泛言》

------------------------------

當我們疲勞不堪,氣脈不通,頭昏腦脹,昏昏沉沉的時候,頂好喝午時茶(並非中藥店裏製成的午時茶)。

人到了“午”時,正是“子”時的對方,處於和“子”時相反的狀態。這也是夏至一陰生,生命到了衰敗的時候。在這個時候,千萬要注意温養,不可強迫自己再堅持五分鐘,也許不到五分鐘,拉滿的弦該就會斷了。

所謂温養,就是保持的意思。子午温養,卯酉沐浴。《莊子》所説齋心,就是沐浴的意思,是把心境洗清,把心中的雜念洗淨。

中年以上的人都已到了“午”時,要趕快從“午”起修,先修回“子”時。
從抽象的理論來講,等於説從形而上開始,修到形而下,不像年輕人,是從形而下開始,修向形而上。

《道家、密宗與東方神秘學》

-------------------------------------------

“齊”,齊字通那個“齋”,這兩個字通用的。清心謂之齋,我們現在講持齋,吃素不是持齋。這個齋字是中國文化上古就有,《禮記》裏頭經常提到,“齋戒沐浴”。

齋戒就是在自己心裏頭,所以齋叫做“心齋”,莊子説得最清楚--“心齋”。我們學佛的人、學禪宗的人,説不起分別、妄念不起,這就是真齋戒,就是守戒了。“一念不生全體現”這是真齋戒。

所以中國古禮要持齋,你看中國古代帝王的時候,碰到國家大事,皇帝要離開內宮,跟皇后、妃子都不能在一起;一定一個人住在一個殿裏,自己一個房子裏,所謂“齋戒沐浴”,沐浴也不完全是身體洗澡哦,腦子裏洗乾淨、不亂想叫做“沐浴”,這是古禮。腦子不準亂想是真沐浴,外面洗乾淨還是外表,心裏頭雜念都不亂動那個叫“持齋”。

*****

自己個人的修養呢?內外的修養,隨時隨地——“齋”。“心齋”,心裏頭就是學佛的人無分別、無妄想、無煩惱、無雜念,這個謂之齋,叫做“持齋”,吃素不叫做“持齋”哦!吃素是吃素。

“齊莊中正”,這個“齊”字,古代通“齋”。“莊”,隨時自己是莊正的。中正,此心什麼叫“中”呢?頂天立地。什麼是真正的“中”呢?“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嘛!就是學佛講的“空”。空不是沒有東西,空靈的,心如明鏡台,明鏡也非台,這個是中的。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什麼是中?喜怒哀樂未發,一念不生處,這個是正念。“正”是中和的“和”,發而皆中節,起心動念處,無私、無邪,就是正。所以,“齊莊中正,足以有敬也。”這個樣子才真所謂做到做人處事內外至正的一個境界。

《中庸講記》













南公懷瑾:真正的持齋是心齋


【仲尼曰:“齋,吾將語若。有心而為之,其易邪?易之者,皡(音hào)天不宜。”】

孔子説:“齋!”我們大家知道這個齋,吃齋吃素。古代的禮貌,齋戒沐浴,要洗個澡換了衣服,外表上乾乾淨淨,衣服還要用香薰一下,包括了吃素。孔子説你要進一步學呀,先去“齋”,先清了心,然後我告訴你。你現在一叫我教,我就教你嗎?等於有人問佛法,匆匆忙忙地趕來,“老師啊,我要問你問題。”“我沒有空。”“老師那不行啊,我只有那麼多時間,我要走啊。”或者,“我南部來的。”“我美國來的。”“下午兩點飛機要走啊。”好像我欠他似的。現在這種人很多,很討厭,我們也習慣了,要是年青的時候,眼睛一閉,早就理都不理了:“你走你的,和我有什麼相干?”所以,“有心而為之,其易邪?”以有為的心來求道,以功利思想功利主義來求道,那麼容易呀?“易之者,嗥天不宜。”“嗥天”就是上天。太容易傳給你道呀,上天是不許可的,是違反天道,違反自然的規律的。

【顏回曰:“回之家貧,唯不飲酒不茹葷者數月矣。如此則可以為齋乎?”】

顏回跟我們的觀念一樣,一聽就説:“老師呀,我家裏窮得不得了,不飲酒不吃葷已經幾個月了。我這樣不是天天吃齋嗎?”孔子自己也有這個經驗,“三月而不知肉味”。

要知道,不吃葷不代表不吃肉喲,那是兩回事。葷是指五葷,又叫五辛,蒜、葱、興渠、韭、薤。佛家五葷都戒。為什麼呢?這一類東西吃下去,刺激荷爾蒙的生長,尤其刺激性荷爾蒙的興奮,對修持很有妨礙。中國古禮和印度古代文化一樣,不吃葷是指這五種東西刺激太大,並不是講不吃肉。不過如果真持齋,當然包括了不殺生不吃肉。

你們在座學佛的注意啊,真正的持齋是怎麼樣,現在孔子有個道理:【曰:“是祭祀之齋,非心齋也。”】

孔子説你這樣怎麼算持齋呢?這是宗教的形式,拜一拜用,外部擺樣子的,好象已經齋戒沐浴了,這是假的。真正的持齋,叫“心齋”。這個要注意了,學佛的人到戒定慧三學成就,不過是“心齋”而已。今天我們站在莊子的立場上,就等於當莊子的律師一樣替他辯護,把佛學儒家一概辯下去了,他們是被告,原告是莊子。莊子所代表的中國文化説的“心齋”,就是佛家的修戒、修定、修慧,乃至於修到九次第定,證得菩提,不過是“心齋”成就而已。

【回曰:“敢問心齋。”仲尼曰:“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

顏回問:什麼叫“心齋”呢?孔子説:“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這個方法等於是止觀法門,等於密宗黃教宗喀巴大師所提倡的,走的奢摩他、毗婆舍那止觀的路線,也就是中國佛教天台宗智者大師提倡的小止觀六妙門。研究一下就很奇怪了,莊子那個時候,佛教絕對沒有傳入中國,但他們修行都是同一個法門,這就是《列子》上面提到的:“西方有聖人出焉,東方有聖人出焉,此心同,此理同。”

莊子借孔子的嘴傳止觀的法門:“若一志,”“若”就是你,你如果心念專一起來,不要亂。“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不要用耳朵來聽聲音,而用“心”來聽。如果借用佛法來做比較,就是《楞嚴經》上所講的,代表觀世音菩薩的觀音法門:“返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耳朵習慣於聽外界的聲音,不用耳朵來聽,把它迴轉來,“返聞聞自性”,聽自己內在的心聲,內在的心聲不一定是心臟血液流行之聲啊。你要曉得,我們靜下來,譬如打坐的人,你以為是在打坐呀,莊子下面都説了,那是心裏面在講話,在開討論會,“不曉得這樣對了沒有?”“嗯,剛才很像,可惜了,動了念頭。”“不動念頭,啊,差不多了,已經成佛了。”心裏頭都在講話,所以要迴轉來,“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

那麼“心”怎麼靜得下來呢?“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這個“氣”就是後世説的息,修止觀的數息。息是什麼?實際上我們一呼一吸之間,有很短的一段是不呼不吸的,這個之間很難把握住,這個叫息。莊子沒有用息這個名詞。

【“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聽止於耳,”耳朵不起作用了,聽覺停止了,和外界脱離了關係,所以叫他也不聽了,入定去了。不像我們一般人,耳朵都向外面聽聲音。“心止於符,”心裏面什麼念頭也不動,自然和“道”符合了。用中國古有的名詞,叫與“天心”符合了。

“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這個時候,呼吸之氣是空靈的,等於沒有呼吸了,身心內外一片虛靈。“虛”是內心虛靈。什麼叫“待物者”呢?跟外面物理世界還是相對有待的。換句話説,昨天我們上了唯識課就知道,這個時候意識上的清靜,看起來好像空了,這是你意識上偏於空了,外面還是沒有空呀。你空了我不空,我還站在你的前面,太陽照樣從東邊升起來,西邊落下去。都還沒有空呀。所以,雖然身心內外一片虛靈,還是跟外面物理世界相待的。但是,第一步的修養,先達到內心的虛靈也就對了。

“唯道集虛。”注意,這個“集”字務必要圈起來。“集”就是累積,你把內心虛靈的境界,練習越久了,累積越久了,那麼達到形而上的道也就快了。“虛者,”內心虛靈,你能夠做到內心意識不動,心靈很凝定,耳根不向外聽了,完全是返之內在了,“心齋也。”這個才是內心真正的持齋了。

我們許多學佛的人受了“八關齋”戒,“八關齋”的“齋”就是內心虛靈,達到內心虛靈叫“八關齋”的成就,這個樣子才叫真正的持齋。不是説過午不食就是持齋了,完全不是。為什麼“八關齋”是過午不食呢?過午不食使人身體的氣息容易虛靈,容易達到“心齋”的境界。

所以莊子借用孔子的嘴所講的這一段,不論儒家、道家、佛家、密宗、天台宗、華嚴宗,隨便那一樣,你融會貫通了,一通而百通,同一個道理不同的表示而已。你到了“心齋”這個境界,初步的閉關可以了,不到這個境界不能閉關的啊,閉關會發瘋的。

孔子這一段講了“心齋”的道理,內聖修養的第一步傳了顏回。

《莊子諵譁》










頂禮南公!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