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的目的是證得自性 但是自性又不可得 怎麼理解?

4/18/2016
楞严经
...
網友提問:修行的目的是證得自性 但是自性又不可得 怎麼理解?
人人都有自性 智慧,就是‘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這個面目從未缺失,只可惜眾生日用而不覺,所謂迷失真性。我們此修行就是要佛去蒙塵,明心見性。但是 本性又是不垢不淨,空無一物的,不可得。
應該怎麼理解。

法嘉宗智 回答

一,所謂自性的空無一物,是謬誤。
佛教所説的空,不是沒有,不是nothing,不是empty。如果有一個“空”,那就不是空。所以真空生妙有。妙有和真空是一體。
梵文裏“空”是Sunyata,翻譯成中文就是舜若多。就是阿難在楞嚴經裏説的,舜若多性可銷亡,爍迦羅心無轉移。意思就是哪怕空性都壞滅掉了,我修道求道的菩提心也不會動搖。
那麼Sunyata,就是舜若多,就是空性,在圓覺經裏講得清楚,有兩個特點,一個是遍滿,一個是不動。就是無所不在而從未改變。
所以單純地把空性理解為沒有。這是邊見,是斷滅見。

二,所謂的不可得就是得不到,是謬誤。
這句話是有隱含的前提的,所謂不可得,是不可以用六根六識來得,也就是説空性不是六塵範疇裏的,壓根從來不在十八界中。用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是緣不到空性的。所以有句話“六根六識緣不到空”。
禪宗常説離心意識參,其實這是以訛傳訛。多少禪堂裏的維那或者班首師父本身可能也含糊着,不懂這話的意思。既然很多高僧大德在禪堂開示後都説“離心意識參”,那我也就照葫蘆畫瓢,有樣學樣吧。其實這是誤讀,原句是“離心意識,參!”意思是用功起疑情看顧話頭的時候不能在六根門頭裏耍,不能玩弄意識境界。所以要離心意識。然後大家一起開始參,所以大喊一聲,參!但是縮成一句話就完蛋了。離心意識參,離了心意識,你讓我拿啥參?!
在惠明追上六祖的時候,六祖和惠明説:“不思善,不思惡,於麼子是,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顯然,六祖這話説得明白,本來面目不是在六根六識六塵裏。
所以所謂的不可得,是不可以用六根去得。

多少學人抓住了文字相,鑽了文字坑,執着了文字境界,以為文字説的那回事兒就是佛的那回事兒。如果真如此,佛又何苦上來就説依義不依語。
如此辛苦一輩子到頭來都是枉然,豈不可惜……


四禁偈——洞山禪師
莫行心處路,
不掛本來衣,
何須正恁麼,
切忌未生時。


網友上傳配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