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法華經》《楞嚴經》中描述唸咒拜佛可以“求子保平安”?

9/1/2016
楞严经 求子
...
網友提問:如何看待《法華經》《楞嚴經》中描述唸咒拜佛可以“求子保平安”?
閲讀過一些科學工作者介紹佛學,從科學家立場論證佛法精神、方法、結論之契合科學,開始親近佛門。 佛陀教導我們覺悟、度己度人,看到那些寺廟裏燒香拜佛求子的人,感覺他們好low,我們佛教是無神論,佛陀只是我們的老師,這幫拜佛求子的人遠離了佛陀的教導,迷啊。 但是,最近在一些佛經裏描述的神奇現象令人疑惑。 《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佛盡然説拜觀音能求子?!“觀世音菩薩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饒益,是故,眾生常應心念。若有女人,設欲求男,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與設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眾人愛敬。” 《楞嚴經》卷五, 描述楞嚴咒的神奇,一讀神咒即可開啓無敵模式“若我滅後,末世眾生,有能自誦,若教他誦。當知如是誦持眾生,火不能燒,水不能溺。大毒小毒,所不能害。” 問題: 為什麼理性嚴謹的佛經裏會出現這種離奇的描述?

法嘉宗智 回答 ,獲得 1 贊

楞嚴經裏很精彩的一個核心部分是七處徵心,八還辨見。
如果這部分沒看懂,後面可以略過不看,看了也沒用。
這部分懂了,恭喜發財,生日快樂!於解脱涅槃有尊駕一號了!

七處徵心説到底,心到底在哪兒的問題,
過程不複述了,直接説結論,楞嚴經原話:
當知虛空生汝心內,猶如片雲點太清裏,況諸世界在虛空焉。


每個人的本心,真心,也可以叫佛性,自性,
本來不生滅,不動搖,不增減,大可納須彌,小可藏芥子。
用《圓覺經》裏標準格式來描述,倆特性——遍滿,不動。

菩薩是找到真心的人;凡夫是不知道真心為何物的人。
凡夫都在菩薩的真心內;菩薩都在凡夫的妄心裏。
所以,菩薩看凡夫是菩薩;凡夫看菩薩也是凡夫。
再直接上結論,中間不論證了。
在佛的境界來看,沒有這個我,也沒有這個佛,也有這個我,這個我本身也就是佛。
空,有,非空非有,即空即有。這四句是從邏輯上到底是空還是有的判定結果,
可惜,真空的狀態不在其中任何之一。所以也叫離四句絕百非。

所以,
凡夫拿着妄心來拜佛,一定認為佛在自己之外,
佛拿着真心來看眾生,佛性就在眾生之內。
所以,唸咒,念的是自己,拜佛,拜的也是自己。
佛法從頭到尾是放下貪嗔痴的方法,而不是在貪嗔痴之餘鼓勵你更貪嗔痴的方法。
眾生眼睛有病,看到空中有花,
佛法是治眼病的方法,治自己眼睛的方法,
而不是看哪朵花漂亮,哪個花結果更多的方法……

無奈眾生根器差,五陰熾盛,
直指心性必然不能當下證得,所以給個菩薩拜拜,
其實當可以藉助禮拜這一形式學會敬畏、恭謙、謹慎、虛心、放下執着的時候,
真正得實惠的是自己,拜來拜去,拜的也是自己……
自己拜自己,得益也是自己。

空拳誑小兒,黃葉止兒啼。
自己怎麼騙了自己,
佛法就用同樣的方法騙你,讓你看到自己的自欺。
有朝一日真的明白覓心不可得的時候,
只是自己為自己安心竟而已……


網友上傳配圖

法嘉和他的朋友们
问:那要修福德资粮,不是念咒修的吗?
答:NO!NO!NO!五戒十善!
问:秒回啊……谢谢。
五戒十善之后拜佛和念咒不是会更加快积攒福德资粮吗。
《阿弥陀经》言“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不是说的要多修福德资粮才有资格去吗?
答:福德资粮者。谓由此故于今获得随顺资具丰饶财宝。遇真福田为善知识。离诸障碍能勤修行。这是瑜伽师地论的原话。拜佛念咒只是能勤修行的一个方面。而对于每一个行者,戒行才是佛法的生命。当然,持戒也是一种修行啦。不矛盾,不矛盾。我那三个No有点儿偏颇了……
问:谢谢。
答:其实之所以强调这个,是因为很多人忽视了戒律而只注重念佛。戒行才是佛法的根本。所以对于这个问题,一般我的回答依然是奉行五戒十善。嘿嘿嘿。
问:谢谢答主!五戒是要师父传,十善就是自己修吧
答:是的。传戒之前先学习下五戒相经。修十善业就要学习十善业道经。随喜您的精进。南无阿弥陀佛!
问:大师讲得很好,但问题更偏向于『佛经zhong出现求子这种超自然,是不是远离了佛陀的教导呢?』麻烦评论下joe wang同学的观点呢?
答: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众生无明,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宝,那就先给他们他们认为的宝,再慢慢教给他们,真正的珍宝是什么样子。佛菩萨度众生,都是套路啊。。。
我不评论他的了。就像康熙没法理解iPhone,你和他说智能手机他说你欺君一样。他对么?显然不对。他错么?显然也没啥错。一个小学生不懂量子物理是他的错么?显然不是,给他时间去学习,去成长就好。一切都是因果来的,那么一切就都交给因果吧。
问:感谢! 大师这个回答我比较能接受,不然我真要怀疑楞严法华是伪经了。。
答:人不伪,看啥都不伪。人伪了,看啥都不真。一定是人的问题,不是佛法的问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