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修行的三個小問題?
8/17/2016
楞严经
我慢
慢心

第一個,在沒成就之前是一定會有各種各樣慾望的,那麼應該採取堵的方式嗎?如果堵不會在其他的地方冒出來嗎?
第二個,在修行路上的人,有了一些善知識之後,尤其是已經有了頓悟(這個詞可能不準確,就相當於吃過冰淇淋吧)、禪定等體驗之後,一定會覺得自己異於常人了,簡單點説就是會覺得自己牛逼了。如何處理這種想法。是根本就處理不了嗎?只能隨着禪定的加深,體驗不到這個問題嗎?
第三個,像佛只度有緣人這種説法,不是一種有意無意的宗教式威脅嗎?
法嘉宗智 回答
第一個,在沒成就之前是一定會有各種各樣慾望的,那麼應該採取堵的方式嗎?如果堵不會在其他的地方冒出來嗎?
有兩個比喻,
修行就像擦一面鏡子,眾生的智慧德相本來就好比一面無染的鏡子,但是因為無明而蒙塵。那麼問題就可以類比為,擦鏡子之前,鏡子一定是不乾淨的。那麼應該採取把污漬蓋起來的方式嗎?其實越蓋越髒。
修行就像種地,在瓜熟蒂落之前,瓜一定是酸的,那麼應該採取往裏注射糖漿的方式嗎?
佛在圓覺經裏把修行到底要修什麼講的再明白不過,三淨觀——奢摩他、三摩缽提、禪那。
離開了這些都是雜耍。
六祖大師説,禪定是修行的根本,楞嚴經裏從頭到尾也在説這件事兒,修行就是定慧等持。
定力有了,自然就有智慧,智慧有了就能遮破煩惱。
觀自在菩薩因為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所以才五藴皆空,才無眼耳鼻舌身意,才無無明,才無苦集滅道,才無所得,才菩提薩埵。
依然用種地做比喻,心是一塊田,覺正淨是莊稼,貪嗔痴是雜草。那麼這塊田種滿莊稼之前,一定是有雜草的。只要努力種滿莊稼,雜草自然不生,那麼面對雜草。我們到底是要去種莊稼,還是要是搬來石頭把這些草給壓住?壓住草,草就沒了麼?!
第二個,在修行路上的人,有了一些善知識之後,尤其是已經有了頓悟(這個詞可能不準確,就相當於吃過冰淇淋吧)、禪定等體驗之後,一定會覺得自己異於常人了,簡單點説就是會覺得自己牛逼了。如何處理這種想法。是根本就處理不了嗎?只能隨着禪定的加深,體驗不到這個問題嗎?
在金剛經裏佛説,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換言之,還有人我相的分別執着的,就不是覺悟者。
也如您題目所説。這種人,得到的不是善知識,更不是頓悟。只是生起了大我慢而已。
這種因為自己有增上而生起的慢心,叫做增上慢。
這個問題的處理。就是離淫怒痴,也可以近似地理解為離貪嗔痴。
離貪嗔痴的方法是生起般若智慧,
生起般若智慧的方法回到圓覺經,還是奢摩他、三摩缽提、禪那。
通俗説,就是好好修禪定,定慧等持,期待智慧的進深而遮破本來貪嗔痴的無明。
第三個,像佛只度有緣人這種説法,不是一種有意無意的宗教式威脅嗎?
佛教從來不是宗教,佛從不創立什麼,
而是發現了真理以及證得真理的方法回過頭來告訴人們。
不因為你信佛或者不信佛而脱離法爾如是的樸素真理。
不因為信佛而受因緣果報,不因為不信就不受因緣果報。
所以佛從來不創立宗教。佛教是佛陀的教育,而不是信靠和仰望。
每個人本自具足的佛性都是圓滿的,都是鏡子,都是一塊肥田。
至於鏡子擦多亮,田要種多少,全在個人,也全在因緣裏。
佛不度無緣之人,翻譯成更好理解的白話就是:
誰也無法叫醒裝睡的人,神仙也治不好不認為自己有病的病……
壓根他就不想種田,不想擦鏡子。
佛説了四十九年的種田磨鏡之法,
在他看,就是放了四十九年的人生之氣而已……
有兩個比喻,
修行就像擦一面鏡子,眾生的智慧德相本來就好比一面無染的鏡子,但是因為無明而蒙塵。那麼問題就可以類比為,擦鏡子之前,鏡子一定是不乾淨的。那麼應該採取把污漬蓋起來的方式嗎?其實越蓋越髒。
修行就像種地,在瓜熟蒂落之前,瓜一定是酸的,那麼應該採取往裏注射糖漿的方式嗎?
佛在圓覺經裏把修行到底要修什麼講的再明白不過,三淨觀——奢摩他、三摩缽提、禪那。
離開了這些都是雜耍。
六祖大師説,禪定是修行的根本,楞嚴經裏從頭到尾也在説這件事兒,修行就是定慧等持。
定力有了,自然就有智慧,智慧有了就能遮破煩惱。
觀自在菩薩因為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所以才五藴皆空,才無眼耳鼻舌身意,才無無明,才無苦集滅道,才無所得,才菩提薩埵。
依然用種地做比喻,心是一塊田,覺正淨是莊稼,貪嗔痴是雜草。那麼這塊田種滿莊稼之前,一定是有雜草的。只要努力種滿莊稼,雜草自然不生,那麼面對雜草。我們到底是要去種莊稼,還是要是搬來石頭把這些草給壓住?壓住草,草就沒了麼?!
第二個,在修行路上的人,有了一些善知識之後,尤其是已經有了頓悟(這個詞可能不準確,就相當於吃過冰淇淋吧)、禪定等體驗之後,一定會覺得自己異於常人了,簡單點説就是會覺得自己牛逼了。如何處理這種想法。是根本就處理不了嗎?只能隨着禪定的加深,體驗不到這個問題嗎?
在金剛經裏佛説,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換言之,還有人我相的分別執着的,就不是覺悟者。
也如您題目所説。這種人,得到的不是善知識,更不是頓悟。只是生起了大我慢而已。
這種因為自己有增上而生起的慢心,叫做增上慢。
天曰:“佛為增上慢人,説離淫、怒、痴為解脱耳;若無增上慢者,佛説淫、怒、痴性,即是解脱。”
大正藏第 14 冊 No. 0475 《維摩詰所説經》
這個問題的處理。就是離淫怒痴,也可以近似地理解為離貪嗔痴。
離貪嗔痴的方法是生起般若智慧,
生起般若智慧的方法回到圓覺經,還是奢摩他、三摩缽提、禪那。
通俗説,就是好好修禪定,定慧等持,期待智慧的進深而遮破本來貪嗔痴的無明。
第三個,像佛只度有緣人這種説法,不是一種有意無意的宗教式威脅嗎?
佛教從來不是宗教,佛從不創立什麼,
而是發現了真理以及證得真理的方法回過頭來告訴人們。
不因為你信佛或者不信佛而脱離法爾如是的樸素真理。
不因為信佛而受因緣果報,不因為不信就不受因緣果報。
所以佛從來不創立宗教。佛教是佛陀的教育,而不是信靠和仰望。
每個人本自具足的佛性都是圓滿的,都是鏡子,都是一塊肥田。
至於鏡子擦多亮,田要種多少,全在個人,也全在因緣裏。
佛不度無緣之人,翻譯成更好理解的白話就是:
誰也無法叫醒裝睡的人,神仙也治不好不認為自己有病的病……
壓根他就不想種田,不想擦鏡子。
佛説了四十九年的種田磨鏡之法,
在他看,就是放了四十九年的人生之氣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