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首先不得不説,這實在是一個讓人開心的事情,但有一念“我想學佛”,都應該被深深隨喜讚歎,這無疑是智慧的成就,是善根的成就……一,明確為什麼要學佛。目的決定態度,態度決定成果。如果學佛的目的錯了,如同為了
答:總説——三十七道品五根五力。三十七道品又叫三十七菩提道品。唯有契合三十七菩提道品的,才是符合菩提道的教法,才是解脱的根本。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之間存在着邏輯關系。四念處
答:有兩個問題。搞明白了立時外行變老手,佛棍法油子奈何不得丁點分毫;如果弄不明白,盲修瞎練一輩子,幾大劫搭進去依然都只是個門外漢……一、為什麼要學佛?目的決定態度,態度決定方法,方法決定結果。為什麼現在學
答:[查看詳情]
答:趙樸初老居士《佛教常識問答》南懷瑾先生《答青壯年學佛者》
答:三皈五戒,深信因果。
答:佛教,或者説佛法的核心理念,是因果。或者説是深信因果。推薦《佛為首迦長者説業報差別經》、《地藏經》。建立了因果知見,哪怕沒有三皈五戒,也是入佛知見。即便號稱信佛三十年,張嘴不談因果而還是感應、夢境,充
答:佛經裏經常出現一句話,後來也被很多人拿來當做含糊其辭的託詞——不可説!我們多少人把這句話理解為了——不能講,不能説,我不告訴你。但是佛説這句話的真實含義——不能用語言表達出來。沒法用語言説出來。其實,
答:先明白什麼是三皈依,在考量如何皈依……此題著作權歸南公弟子古國治居士。什麼是皈依?古國治一般信了佛教的人往往談及我皈依了,在佛教中有皈依的儀式,皈依了某某師父後,給你一個法名,然後就好像成了佛弟子了,
答:首先讚歎您的智慧,敢於直面死亡並懼怕。其實有多少人,連怕死都不敢……佛當年也是這樣,看見恆河漂來的屍體,意識到人都要死,世間都無常,然後某一夜,拋棄妻子,去尋求解脱和智慧。其實如果每個佛教徒都真實地懼
答:某人説學佛,即非學佛,是名學佛。學佛為什麼?——苦為了尋求平靜——您可以去學瑜伽;為了仕途平坦——您可以去學厚黑學;為了夢想實現——您可以去學卡耐基;為了人見人愛——您可以去學蔡康永;為了掙錢發財——
答:不得不讚歎,這是一個好問題!感謝提問的朋友!所有信佛的,拜佛的,學佛的朋友、師兄,一上來想必都經歷過一個叫做“三皈依”的法會,也叫做三皈依羯磨。羯磨,梵文,儀式儀軌的意思。大家的情況都差不多,你説你學
答:一,佛教徒不是要出家。不是只有出家才是佛教徒。只要你願意皈依佛法僧,你就是一名佛教徒了。二,我從來不理解只皈依不受戒的人,如同這個世界沒有不用抵抗重力的飛行,自然也不存在可以不受約束和修煉而圓滿的成就
答:您的“我只想”,“我以為”……太多了。修行是把自己修正成“佛的樣子”,而不是讓佛變成“我想要的樣子”……您這兩問問其實是一個問題——如何成為一名優秀的“法油子”?先別浮躁,靜下來,聽進去別人説什麼,放
答:推薦趙樸老的《佛教常識答問》
答:1、您説的情況不是入定,是思維速度降下來後的散亂。前面説一念不生空靈寂靜,後面有每一個泛起的念頭歷歷在目。已經散亂成這樣了,怎麼可能是定?2、打坐會發熱這是正常的。打坐的時候會有八種觸受——動、癢、輕
答:苦夠了,就好了……
答:🐮🍺隨喜讚歎之餘還要碎嘴嘮叨一把,知道,更要做到!加油哦!
答:[查看詳情] 一,還談不到資糧的問題,出離心打哪兒來?二,世法可以説都沒起步,貪嗔痴沒品味覺正淨怎麼可能有保障。三,自己的人生自己還不做主,一切都是離不開的諸障礙。四,學業壓力會越來越重,好好學習。三皈五戒十善業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