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應該避免走哪些彎路,有哪些好的信息渠道?
12/18/2015
实修
四依四不依

法嘉宗智 回答
,獲得 1 贊
學佛好比回家。佛在家等着,等着孩子回來。
路上有壞人,叫波旬,也叫魔王。
波旬負責亂寫指路牌,把路指到瞎處。
佛負責告訴孩子,家在哪兒。怎麼回去。
我佛慈悲,還告訴了孩子一件事兒,就是怎麼識別波旬篡改的路牌。
怎麼避開彎路。
所謂,四依法。
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法不依人。
波旬的招數就四種,依語,依識,依不了義,依人。
而佛説,只要看透波旬的伎倆,你離家就近了……
《維摩詰所説經》
又於諸法如説修行,隨順十二因緣,離諸邪見,得無生忍;決定無我無有眾生,而於因緣果報無違無諍,離諸我所。依於義,不依語;依於智,不依識;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依於法,不依人。隨順法相,無所入,無所歸。無明畢竟滅故,諸行亦畢竟滅;乃至生畢竟滅故,老死亦畢竟滅。
《大寶積經》
不捨攝法,修行六念,勤進修聞,繫念修集正相應行,不證果智,守護正法,信於業報,
是名正見。斷於一切妄想分別,是正思惟。隨所解法而為演説,是名正語。除盡業滿,是名
正業。斷除結習,是名正命。勤趣於定,是名正進。不忘諸法,是名正念。得一切智知,是
名正定。解空不驚、無相不怖、無願不怯,心不執有,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法不依
人、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長者!是名出家菩薩住沙門法。
《大方等大集經》
“複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有四依法亦不可盡。何等為四?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
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依法不依人。
云何依義不依語?語者若入世法中而有所説,義者解出世法無文字相。語者若説佈施調伏擁護,義者知施戒忍入於平等。語者稱説生死,義者知生死無性。語者説涅槃味,義者知涅槃無性。語者若説諸乘隨所安止,義者善知諸乘入一相智門。語者若説諸舍,義者三種清淨。語者説身口意受持淨戒功德威儀,義者了身口意皆無所作,而能護持一切淨戒。語者若説忍辱斷除恚怒貢高憍慢,義者了達諸法得無生忍。語者若説勤行一切善根,義者安住精進無有終始。語者若説諸禪解脱三昧三摩跋提,義者知滅盡定。語者悉能聞持一切文字智慧根本,義者知是慧義不可宣説。語者説三十七助道之法,義者正知修行諸助道法能證於果。語者説苦集道諦,義者證於滅諦。語者説無明根本乃至生緣老死,義者知無明滅乃至老死滅。語者説助定慧法,義者明解脱智。語者説貪恚痴,義者解
不善根即是解脱。語者脱障礙法,義者得無礙解脱。語者稱説三寶無量功德,義者三寶功德
離欲法性同無為相。語者説從發心至坐道場,修集莊嚴菩提功德,義者以一念慧覺一切法。
舍利弗!舉要言之,能説八萬四千法聚是名為語,知諸文字不可宣説是名為義。
“云何依智不依於識?識者四識住處。何等四?色識住處,受、想、行識住處;智者,
解了四識性無所住。識者,若識地大水火風大;智者,識住四大法性無別。識者,眼識色住,
耳鼻舌身意識法住;智者,內性寂滅外無所行,了知諸法無有憶想。識者,專取所緣思惟分
別;智者,心無所緣不取相貌,於諸法中無所悕求。識者,行有為法;智者,知無為法識無
所行,無為法性無有識知。識者,生住滅相;智者,無生住滅相。舍利弗!是名依智不依於
識。
“云何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不了義經者分別修道,了義經者不分別果。不了義經者
所作行業信有果報,了義經者盡諸煩惱。不了義經者訶諸煩惱,了義經者贊白淨法。不了義
經者説生死苦惱,了義經者生死涅槃一相無二。不了義經者贊説種種莊嚴文字,了義經者説
甚深經難持難了。不了義經者多為眾生説罪福相,令聞法者心生欣戚;了義經者凡所演説必
令聽者心得調伏。不了義經者,若説我人、眾生、壽命、養育、士夫、作者受者,種種文辭,
諸法無有施者受者,而為他説有施有受;了義經者,説空無相無願無作無生,無有我人、眾
生、壽命、養育、士夫、作者受者,常説無量諸解脱門。是名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
“云何依法不依於人?人者攝取人見作者受者。法者,解無人見作者受者。人者,凡夫、
善人、信行人、法行人、八人、須陀洹人、斯陀含人、阿那含人、阿羅漢人、闢支佛人、菩
薩人,一人出世多所利益多人受樂,憐愍世間生大悲心,於人天中多所餘潤,所謂佛、世尊。
如是等名佛,依世諦為化眾生故作是説。若有攝取如是見者,是謂依人。如來為化攝人見者
故,説依法不依於人。是法性者,不變不易、無作非作、無住不住,一切平等。等亦平等,
不平等者亦復平等。無思無緣得正決定,於一切法無別無異。性相無礙猶如虛空,是名法性。
若有依止是法性者,終不復離一相之法。入是門者,觀一切法同一法性,是故説言依一切法、
不依於人。舍利弗!是名菩薩摩訶薩四依無盡。”
路上有壞人,叫波旬,也叫魔王。
波旬負責亂寫指路牌,把路指到瞎處。
佛負責告訴孩子,家在哪兒。怎麼回去。
我佛慈悲,還告訴了孩子一件事兒,就是怎麼識別波旬篡改的路牌。
怎麼避開彎路。
所謂,四依法。
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法不依人。
波旬的招數就四種,依語,依識,依不了義,依人。
而佛説,只要看透波旬的伎倆,你離家就近了……
《維摩詰所説經》
又於諸法如説修行,隨順十二因緣,離諸邪見,得無生忍;決定無我無有眾生,而於因緣果報無違無諍,離諸我所。依於義,不依語;依於智,不依識;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依於法,不依人。隨順法相,無所入,無所歸。無明畢竟滅故,諸行亦畢竟滅;乃至生畢竟滅故,老死亦畢竟滅。
《大寶積經》
不捨攝法,修行六念,勤進修聞,繫念修集正相應行,不證果智,守護正法,信於業報,
是名正見。斷於一切妄想分別,是正思惟。隨所解法而為演説,是名正語。除盡業滿,是名
正業。斷除結習,是名正命。勤趣於定,是名正進。不忘諸法,是名正念。得一切智知,是
名正定。解空不驚、無相不怖、無願不怯,心不執有,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法不依
人、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長者!是名出家菩薩住沙門法。
《大方等大集經》
“複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有四依法亦不可盡。何等為四?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
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依法不依人。
云何依義不依語?語者若入世法中而有所説,義者解出世法無文字相。語者若説佈施調伏擁護,義者知施戒忍入於平等。語者稱説生死,義者知生死無性。語者説涅槃味,義者知涅槃無性。語者若説諸乘隨所安止,義者善知諸乘入一相智門。語者若説諸舍,義者三種清淨。語者説身口意受持淨戒功德威儀,義者了身口意皆無所作,而能護持一切淨戒。語者若説忍辱斷除恚怒貢高憍慢,義者了達諸法得無生忍。語者若説勤行一切善根,義者安住精進無有終始。語者若説諸禪解脱三昧三摩跋提,義者知滅盡定。語者悉能聞持一切文字智慧根本,義者知是慧義不可宣説。語者説三十七助道之法,義者正知修行諸助道法能證於果。語者説苦集道諦,義者證於滅諦。語者説無明根本乃至生緣老死,義者知無明滅乃至老死滅。語者説助定慧法,義者明解脱智。語者説貪恚痴,義者解
不善根即是解脱。語者脱障礙法,義者得無礙解脱。語者稱説三寶無量功德,義者三寶功德
離欲法性同無為相。語者説從發心至坐道場,修集莊嚴菩提功德,義者以一念慧覺一切法。
舍利弗!舉要言之,能説八萬四千法聚是名為語,知諸文字不可宣説是名為義。
“云何依智不依於識?識者四識住處。何等四?色識住處,受、想、行識住處;智者,
解了四識性無所住。識者,若識地大水火風大;智者,識住四大法性無別。識者,眼識色住,
耳鼻舌身意識法住;智者,內性寂滅外無所行,了知諸法無有憶想。識者,專取所緣思惟分
別;智者,心無所緣不取相貌,於諸法中無所悕求。識者,行有為法;智者,知無為法識無
所行,無為法性無有識知。識者,生住滅相;智者,無生住滅相。舍利弗!是名依智不依於
識。
“云何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不了義經者分別修道,了義經者不分別果。不了義經者
所作行業信有果報,了義經者盡諸煩惱。不了義經者訶諸煩惱,了義經者贊白淨法。不了義
經者説生死苦惱,了義經者生死涅槃一相無二。不了義經者贊説種種莊嚴文字,了義經者説
甚深經難持難了。不了義經者多為眾生説罪福相,令聞法者心生欣戚;了義經者凡所演説必
令聽者心得調伏。不了義經者,若説我人、眾生、壽命、養育、士夫、作者受者,種種文辭,
諸法無有施者受者,而為他説有施有受;了義經者,説空無相無願無作無生,無有我人、眾
生、壽命、養育、士夫、作者受者,常説無量諸解脱門。是名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
“云何依法不依於人?人者攝取人見作者受者。法者,解無人見作者受者。人者,凡夫、
善人、信行人、法行人、八人、須陀洹人、斯陀含人、阿那含人、阿羅漢人、闢支佛人、菩
薩人,一人出世多所利益多人受樂,憐愍世間生大悲心,於人天中多所餘潤,所謂佛、世尊。
如是等名佛,依世諦為化眾生故作是説。若有攝取如是見者,是謂依人。如來為化攝人見者
故,説依法不依於人。是法性者,不變不易、無作非作、無住不住,一切平等。等亦平等,
不平等者亦復平等。無思無緣得正決定,於一切法無別無異。性相無礙猶如虛空,是名法性。
若有依止是法性者,終不復離一相之法。入是門者,觀一切法同一法性,是故説言依一切法、
不依於人。舍利弗!是名菩薩摩訶薩四依無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