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首先,修行和信仰是兩碼事您説的這倆,都是修行。都不是因為“信”而得解脱。佛教有信願行,信完了要願要行,道教有只修性不修命,此乃修行第一病。修行,就是用一套可操作的辦法得到某種智慧,之後自有一番境界。推
答:拋開童蒙止觀,摩訶止觀這樣的佛教內的説法,看一段《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答:一,什麼都信,就是什麼都不信。二,所謂的功課夾雜,説到底就是貪。這個咒子好,那個法門靈,那就都招呼上來吧……三,明白修行到底要修什麼,才能談得上要怎麼修。推薦兩本書,《論語別裁》,《原本大學微言》。四
答:明白學佛到底是學什麼,比學佛本身更重要,故此——《論語別裁》學佛後決心修行,明白修行到底怎麼修,比修行本身更重要,故此——《原本大學微言》知道怎麼學,學什麼了之後,再上路,磨刀不誤砍柴工……學佛就像開
答:推薦三本看似無關實則深切的書。一,《論語別裁》先搞清楚到底為什麼要修行二,《原本大學微言》再搞清楚修行到底要修什麼三,《如何修證佛法》最後弄明白修行到底要怎麼麼明白了What和How和Why,餘下的W
答:如果你有興趣,弄一本兒《論語別裁》看看。就知道了……大家都説林志玲漂亮,你總得先知道他是誰吧……
答:《論語別裁》、《原本大學微言》
答:論語別裁,再從頭看。正文開始,前三頁。重點看“學”字……
答:嘿嘿,南公一輩子最得意的作品就是這部《禪海蠡測》。老爺子自己都發願希望來世可以看到這麼好的書……不過《禪海蠡測》是文言文的。只怕下載了也不想看,看了也看不懂……全篇文言文行文,加之禪宗深奧。更是難懂。
答:我是許過願的,南公的屁股我是盡形壽and盡未來際負責擦到底的……所有修南公的法門出問題的,茫然的,無所適從的,本人一概無條件處理……當然有個前提,是病,而不是殘疾。修行修錯,邪路走出里程碑來的,實在對
答:南公《論語別裁》、《原本大學微言》
答:論語別裁,原本大學微言。不是佛經,但是擔保比佛經看完了效果好……無效包賠。
答:想來想去還是説一句吧……這事兒畢竟因我而起。你那一悟,是生。有生,必有滅。生滅的都不是究竟的。所以我説你誤了,而不是悟了。學佛怎麼學,學什麼,期待你能弄明白。佛法,佛教,佛學,也期待你弄清楚各自怎麼回
答:買兩本散裝的看看,覺得對胃口再買整部。南公自己最推薦《論語別裁》和《原本大學微言》。買倆單行本不貴啊
答:我吼過很久,兩本書,一定要讀。《論語別裁》、《原本大學微言》。論語別裁——明白為什麼要學佛,為什麼要修行。原本大學微言——明白修行怎麼修,修行到底修什麼。本來想摘抄裏面的話扔上來算了,不過一想,如果能
答:《論語別裁》,《原本大學微言》。和孩子沒關係,你自己讀,自己做,言傳身教,上樑正了下樑絕不歪!自己沒有一缸水,哪兒來的一桶去灌滿孩子?!
答:南公著述的任何一部作品的任何一個詞兒,都是嚴格地斟酌和推敲過的。我一直推薦兩本書——《論語別裁》、《原本大學微言》。對於一些身體不好,或者很怕生病,很在乎養生,很在乎健康的人,我會推薦他們《小言黃帝內
答:心靜自然涼。看了之後心能涼半截的,都能讓人靜心……比如《論語別裁》,隨便抽出一句話,一個字一個字的讀下去,順着頭頂冒涼氣……哎……快特麼嚇死我了……
答:我就説是文不對題答非所問麼……你説你每天舔着臉的跟這兒裝神弄鬼的是何苦咧?!南公好比一個牙科醫生,你好比一個牙科病人。拔牙分幾種,病人分幾類:一個是位置長得好,牙齦沒紅腫,來了就能拔——你可以看《定慧
答:爾時金剛藏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認而聽。善男子,一切世界始終、生滅、前後、有無、聚散、起止,念念相續,循環往復,種種取捨,皆是輪迴。末出輪迴而辯圓覺,彼圓覺性即同流轉,若免輪迴,無有是處。這個時候金
答:有兩本兒書,《論語別裁》、《原本大學微言》。推薦您有興趣可以看看。這兩本書主要針對一種病——有知識,但是沒文化!
答:https://www.zhihu.com/zhi/people/723607721059823616?qrcode=1utm_source=qrcode_zhihuapputm_medium=qrc
答:明白為什麼要學佛——這就不迷信。明白學佛要學什麼——這就正確學佛。《論語別裁》,《原本大學微言》,走起……
答:你是要學啥?學佛教的歷史,還是學佛教派系的理論,是學佛學,是學佛教,還是學佛法?!有本兒書看起來和佛教佛法無關,就像糖衣藥片兒看着和藥無關一樣……但是只要你肯吃,病保準能好……《論語別裁》——誰看誰知
答:[查看詳情]
答:可以都留着,以後慢慢看。世間五明,不學不會。總還是要學的。當下,《論語別裁》,《原本大學微言》。其實最重要的,還是座上功夫。零食再好吃,不能當飯吃。
答:您的問題不是業障深重,而是資糧不夠。智慧資糧不夠,缺法供養。這麼的,您買一本論語別裁。每天只看一句原文以及對應的解釋,看明白後,合上書。用自己的話把這句原文講出來,講給自己,給自己講明白。每天一句,不
答:老子他説,莊子諵譁
答:要持戒,就要先學戒。不學戒,持出來的很可能是任何玩意兒,唯獨不可能是戒。佛教行者如何在生活中堅持戒律?先好好學戒!不學戒的人,可能是任何玩意兒,也唯獨不可能是佛教行者。不犯戒不代表持滿戒。殺戒和吃素沒
答:在受了妄語戒的前提下,妄語有開遮。有具緣成犯。通俗説就是同時全部構成幾個要素叫做打妄語,其次啥時候該打妄語啥時候不能打妄語。您知道嗎?該打妄語的時候不打妄語,也是犯戒……最怕沒受戒就想當然地持戒,更怕
答:一,佛經不是名頭越大讀了就越好用。同濟版的高等數學牛,拿給小學的孩子依然是廢紙。《法華經》、《金剛經》、《心經》。這都是最深最密的佛經,現階段看這些,和小學生研究拉格朗日中值定理是一樣的……二,壇經裏
答:首先,五戒屬於聲聞戒。所謂聲聞,就是聽聲聞道。這邊説了,那邊聽了,意思明了了,這戒就算得了。得戒必然有戒體,whatis戒體?!就是行持戒律的決心和願力有多大。五戒的傳戒偈文開頭是“盡形壽”,就是只要
答:1.和母親在一起遇蒼蠅蚊子干擾,必須有一個人出面消滅的情況下,我打我殺生,我媽打她殺生,誰來做這件事更合適?誰做都不合適,“消滅”這事兒本身就不合適。家裏種兩盆驅蚊草,薄荷,丁香,都能緩解這個問題。2
答:蟹妖,這題不是一個可以或者不可以就能回答清楚的。殺戒、殺業、殺心、裏面的情況太細,太複雜。我不展開分別説了……推薦。精讀《優婆塞戒經》、《優婆塞五戒相經》
答:發熱發涼疼痛麻癢就得戒體這犢子太大,扯得有點兒荒誕了……佛法從頭到尾就是學怎麼離一切相,破一切相的真實之法,受戒也是,就是讓人從自己的行為,心念開始有個約束,契入覺正淨遠離貪瞋痴。而不是弄些個觸受感覺
答:優婆塞五戒相經。背下來!
答:《優婆塞五戒相經》《十善業道經》裏面關乎一切持五戒和行十善業的果報,就是真正的福報……篇幅較長,懶得轉載。自己查吧……
答:學習佛法兩年了,看過《優婆塞五戒相經》麼?看過《優婆塞戒經》麼?弄清楚到底佛怎麼定義邪淫,以及邪淫包括什麼了麼?學佛到底是聽聽佛怎麼説,然後照着佛説的做。還是悶頭自嗨,嗯嗯!我認為的這個是邪淫就一定是
答:三皈、五戒、十善業。最無比經、優婆塞五戒相經、十善業道經。每天一部連續四十九天。然後找個寺院去皈依受戒。遠比你在這裏拍着大腦袋想當然地來提問,回家之後再根據答案去找境界靠譜得多。修行得有師父,沒個靠譜
答:三皈五戒十善業。照着做。《最無比經》、《佛説優婆塞五戒相經》、《十善業道經》精讀,爛熟,背下來,照着做。做到了就避免世智辯聰,不做就無有出期……
答:聲聞乘和菩薩乘都有邪淫戒。也就是説,聲聞戒和菩薩戒裏也都有相關的邪淫的戒條。聲聞邪淫戒去看《優婆塞五戒相經》菩薩邪淫戒去看《梵網經》其實在懺雲法師的五戒表解裏,對於很多戒律的開遮持犯解讀開始提及“染心
答:皈依不受戒,皈依可忽略……重頭來吧……您這戒也沒學過,也沒學明白。啥樣的妄語算開緣,啥樣的飲酒不犯戒,您是真不清楚……殺盜淫妄酒的開遮持犯,就是一鍋粥。沒受戒是好事兒,糊里糊塗受了都白糟蹋福報浪費資糧
答:首先隨喜讚歎。本煥長老是禪門臨濟宗44祖。印順大和尚是45祖。去祖師駐錫的寺院皈依受戒,當然值得隨喜讚歎。這是品味,更是保障。您可以聯繫弘法寺的客堂,詢問他們關於皈依受戒的事情,以及需要準備什麼。更重
答:這題的問法如果換成,按照懺雲法師的五戒表解,或者按照《佛説優婆塞五戒相經》對於作弊的持戒判定,我是如何如何理解的,那才更智慧一點兒!!!你啊!蠢就蠢在了太聰明!
答:一,五戒是要求授的。標準格式的用語“求授三皈五戒”。不是等着人家傳,誰也沒那義務傳。而是自己去求。那年好像在大連,首愚法師打準提七。之前説了法會只傳準提只傳皈依,不傳五戒。去之間和一個師兄囑咐好了一切
答:悟道法師——五戒相經箋要
答:只誦讀《優婆塞五戒相經》,願意加誦其他經典當然隨喜讚歎……
答:[查看詳情] 果報是您起心動念的果報,沒有惡毒的殺心,也就沒有慘烈的惡報。
答:每天定課完成之餘,爛熟悟道法師《五戒相經箋要》
答:《優婆塞五戒相經》《最無比經》和燒施法有時候可能會因為時間原因不能一塊做分開做行嗎?——行。燒施法做下來在半個小時左右時間行嗎?——行。觀想只是個模糊的畫面行不行?——行。“前所諸願欲,無礙自然成”念
答:再來一遍……一遍拆洗一遍新。德雲社的扒馬褂,歪唱太平歌詞……年年演,次次不一樣……
答:佛教,或者説佛法的核心理念,是因果。或者説是深信因果。推薦《佛為首迦長者説業報差別經》、《地藏經》。建立了因果知見,哪怕沒有三皈五戒,也是入佛知見。即便號稱信佛三十年,張嘴不談因果而還是感應、夢境,充
答:趙樸初老居士《佛教常識問答》南公懷瑾大居士《答青壯年學佛者》、《學佛者的基本信念》
答:整容沒有不後悔的。不信您就試試看。
答:冇計啦!
答:趙樸初老居士有本書,佛教常識問答南公有本兒書,答青壯年學佛者。看看。有好處。
答:慢慢的您會發現,別人怎麼對您,並不取決於您怎麼對他,而取決於您的實力,本事,能耐……有為這種問題發愁的功夫,多去讀幾本書。宿舍,就是回來洗個澡睡個覺的地方。別跟這兒社交……大量的時間還是應該放在圖書館
答:顯然你把一切都是夢幻泡影看得很真實,一點兒都不夢幻泡影。
答:正常的。熬——熬過來就好了